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教学反思
1.专题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本节课对教学资源做了清晰的整合。以“苦涩的年代,乐观的回忆”为主题,把刘绍棠的《榆钱饭》宋学孟的《柳叶儿》和莫言关于母亲捡麦穗的回忆,三篇文章中选取典型的片段,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赏读。在单篇赏读的基础上,追求几篇文章的整合,然后再比较三位作家笔下的苦涩有何不同,从而思考其写作动机。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让学生对文章,对作家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散文教学一般停留在审美怡情上,本节课针对学生对作家写作态度上的困惑,重读文本,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问题,在文学鉴赏层面上,又比平常的教学更深入。大胆地运用比较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作家笔下的苦涩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立足语言品析,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
本节课没有炫目的表演,视频图片等过多的教学辅助手段,立足文本,分析语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前后联系的能力,扎实地与文本对话。抓住文学鉴赏的本质。
在语言赏析中,学生用到了换词比较鉴赏。例如: 在对《榆钱饭》的赏读中,学生抓住“淌口水”而不是“流口水”,一个“淌”字,写得特别馋,特别饿。“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揉”和“塞”比较,学生能赏析出揉”比“塞”更疯狂,动作更大,“塞”还是有一些理智的,而“揉”更体现出一种饥不择食的疯狂状态,饿的程度更深一些。“我看痴了”,“痴”与“呆”的比较,学生能结合文本分析出:阳光照过来,痴,有一种陶醉,但呆却是一种傻,看不见希望。所以,还是能看出作者的乐观。在这样的词语比较中,学生对文本理解与鉴赏效果明显。此外,对修辞、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鉴赏也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进行比较、联想、领悟。像学生能从“榆钱儿越嚼越香”中品出用美丽衬托出了苦涩,同时,丫姑在树上说“先喂饱你”,又写出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又用苦涩衬托出了人情的美丽。从这一点说,本节课学生有较大的收获。
3.比较教学,培养学生联系地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环节中有对三位作家笔下苦涩生活的比较,试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上面单篇的解读进行再次整合,前后勾连,认识到那个苦涩的年代里,不同的人表现相同的饥饿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识,有只看到痛苦程度不一样,有的能具体指出怎样的不同,最后基本达成共识:“绍棠虽苦,但写出了丫姑爬树非常快乐的童年,纯真的人情;宋的苦涩更深,但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自然带来的启示。莫言则把饥饿中的人性放大,这与他看着母亲被打这种深切的苦痛经历有关,但即便是那样的苦痛经历,一个时代过去了,就可以用善与恕来平静地面对。”这样第二次的资源整合,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认识。
4.尊重学生,给学生思想以自由
对作家写作态度的认识,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作为初三学生来说,对文学作品,对作家应该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个性表达。因此,在关于作家是否掩盖悲苦这个问题上,在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喜好上,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他可以喜欢莫言的真实,可以去评价刘绍棠和宋学孟,他也可以去谈到文学应该给后人以希望,给后人面对苦难乐观生活的力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认识,应该被尊重。
5.教学的机智与矛盾
在对莫言片段的赏读中,学生一开始对文本中看守麦田的人为什么要打母亲这一点不太理解,然后学生们在相互的解读中有一些脱离文本,空谈思想。在老师提示重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描写后,学生仍然纠缠制度问题不能解决。作为教师,此时如果直接讲清楚为什么要捡麦穗,再提示学生去关注对看守麦田的人的描写,看到他人性的扭曲应该更顺畅一些。当然,最后学生艰难地看到饥饿把某些人人性中恶的一面放大,也抓住多看麦田人的描写来分析了,只是觉得被学生的问题牵着绕了一大圈。
此外,本节课与学生如话家常一般,教师的话语还应该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