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1)、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态度。
(2)、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幻灯展示苏轼画像及课题)
2、读学习目标,划重点词。
二、课文分析
1、.请一位同学读写作背景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风波》作于1082年(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春天 。
2、师友交流理解文意
3、朗读交流评价(评价指导: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男生齐读课文
4、《定风波》属于词牌名,是词调名称,但标题却不见踪影,你能拟出恰当的标题吗?
道中遇雨 沙湖雨趣 雨中漫步
5、词中的哪些词语、句子,体现了当时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恶劣?作者是怎样对待它们的?
明确:“穿林打叶”“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微冷”“萧瑟”“风雨”等词语,展示了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恶劣。
明确:原词原句:“莫听”“何妨”“谁怕”“任”、“归去”“也无”(出现两次)等。
6、如果让我们从词作选一句话来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你会选哪句?请说说理由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轻蔑与坚定。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执著与超脱。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失去与幸福; ④ 、“一蓑烟雨任平生”-----倔强与抗争
⑤、“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无常与淡定。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空漠与安然
三、完善理解
1、学生完善第一次所拟题目
2、学生就所掌握的情况师友互相提问、解答。
四、小结课文
1、结合上文的分析此时你眼中的苏轼是扣着沉着、豪迈、豁达、随遇而安、超脱、淡定、从容说就行
老师总结 苏轼自是有“兼济天下”的雄才大略,然而在政治生活中却屡屡受挫。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依然能微笑面对生活。虽然隐居并非他的本意,但是他能够勇敢的接受现实,并且乐观快乐的生活。这种旷达的胸襟足以让我们受用。体现了他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
2、理解了词人表达的情感,请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情感。个别朗读
五、巩固拓展
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选择的是不打伞,在雨中“吟啸”“徐行”,可是有时暂时躲避一下风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选择吧
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老师总结:不管选择哪种方式,我觉得:生而为人,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也可以暂时回避调整。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淡定。有了这一份淡定,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
六、总结
在这一堂课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暂,艺术永恒 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七、作业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