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教案及同步练习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 

二、重点、难点分析 

《大道之行也》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杜甫诗三首》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 
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新课讲解 

(一)《大道之行也》 

  1.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 
朗读课文并掌握文言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 
整体思路: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4. 
问题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第二层有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5. 
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杜甫诗三首》 

  1. 
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第二时期: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三时期: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第四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2. 
《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 
《春望》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其中“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颔联:写了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颈联、尾联:写了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景象,“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4. 
《石壕吏》 

    
1)整体把握: 

    
①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②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差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③本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问题探究: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差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5. 
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基础知识: 

  1. 
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                  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    )(    )(    )(     

    
⑥废疾(     

    
⑦男有分(                                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 
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 
《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5. 
《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形成鲜明对比。 

  8. 
《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课内文段阅读: 

(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具备记叙的六要素。请从诗中一一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从“吏呼一何怒”中,能看到差吏怎样的一副嘴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的结尾写“独与老翁别”。请你用100左右的文字,把分别的场景描叙出来,并说说诗人当时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解释下列加点字。  

    
 国破山河在(                      浑欲不胜簪(         

    
 吏呼一何怒(                      死者长已矣(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课外文段阅读: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①语(yù):告诉。    王(wàng):统一天下。    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基础知识: 

  1. 
A  B  A  

  2. 
①通“举”,选拔  ②讲求;培养  ③以……为亲  ④以……为子  ⑤老而无妻的人,通“鳏”;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⑥残疾人  ⑦职分,指职业,职守  ⑧指女子出嫁 

  3. 
①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的实行,就是天下为大家所有。 

    
②因此人们不只以他的亲人为亲,不只以他的儿子为子。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4. 
礼记·礼运    戴圣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按原文填空: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课内文段阅读: 

(一) 

  1.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 
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 
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二) 

  1. 
时间:“暮”;地点:“石壕村”;主要人物:“老妇”; 事情的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听妇前致词”;结果:“独与老翁别”。  

  2. 
层:……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A. 
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应征作战,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B. 
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C. 
写老妇自请应役。  

  3. 
感受到差吏一副残暴凶横的嘴脸。  

  4. 
(文字略)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5. 
 国都      简直     多么      完结      跟从      应征  

  

课外文段阅读: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