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小石潭记试讲材料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每节公开课,照例要设计一个导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不说可以惊天地,但至少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开场白,愿意听吗?
(生带着疑惑,不整齐地回答:愿意)
师:我说完这句话,请按老师说的做(故意停顿)::请翻开书本124页,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课《小石潭记》。(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部分学生知道其中的幽默,笑了。)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请大家把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告诉同桌。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停。现在老师要提问一个同学,看看都是怎么预习的。
生1:先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然后了解文章大意,最后要会熟练地朗读和背诵。
师:说得很到位,可见大家预习做得很好。一般情况要请哪位同学安排今天的课堂环节呢?
生齐答:×××。
师:请×××,你认为今天这节文言文的课应该怎么学呢?
生1:首先应该先读一遍,这一遍主要是为了弄清一些难读的字的音、句子的停顿。然后看下面的注解,结合柳宗元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感情,最后要会背诵。
师:好,就按照你说的做。首先要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导入新课,不落俗套;学生导学,不同凡响。]
师:谁读第一段?27号吧。
(27号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有读错的字吗?
生齐答:没有。
师:根据你的经验,猜测别人会念错哪些字?
生(27号):篁、洌、蔓、参差。
师:“蔓”是多音字,这里该念什么音呢?
生1:“蔓”有三个读音, wàn是指细长的茎,如瓜蔓儿;màn多用于复合词,如蔓草、蔓延。第三个读音mán,蔓菁,一种植物。
师:根据字典的解释,应该念“màn”。大家一起读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有与别人读的不一样的吗?
生1:没有。
师:没有就好,那我们来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
师:有强调的吗?
生1:没有。
生2:不过要注意“怡、翕、俶、彻”四个字,还要注意字的写法。
师:不但强调读音,还强调字形,说明字的音形义都很关键。大家一起读第二段。注意你的读与别人的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全班齐读)
师:现在老师来朗读第三段。“潭西南而望……”下面这个字应该念什么?
生1:念“dǒu”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里是指“像北斗星一样”,“北斗星”念“dǒu”。
(师继续往下读第三段)
师:老师有念错的吗?
生1:我不知道是我听错了,还是你念错了,你把“犬牙差互”中“犬”念成“quán”,应念作“quǎn”。
师:谢谢,老师口音先天不足,大家帮我一起改,一起念第三段。
(生齐读)
师:请×××朗读第四段。
(生朗读第四段)
生:我认为本段要注意下边这些字:悄、怆、寥
师:是的,尤其是这三个字既熟悉,又陌生,特别容易写错。最后一段,也就是第五段要注意哪些字呢?
生:龚古、己,“已”和“己”要区别清楚。
师:好,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现在请大家提醒同桌关于全文朗读时要注意的字词
(生互相提醒)
师:停,请中间两组同学齐读全文,旁边两组同学注意听。×××(负责听朗读组的某个同学),你说要注意听什么呢?
生:注意字不要念错了,还要注意节奏,也就是停顿要正确。
师:比如说
生:比如说“卷/石底以出”“如鸣/佩环”等等。
师:好,按照刚才的要求,开始读全文。
(中间两组齐读全文,旁边两组用笔作批注)
师:×××,你说他们朗读有问题吗?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因为字词十分准确,节奏都基本正确,至少我跟同学们读得一样。
师:××,你好像有话要说。
生:我就是要提醒这些句子的停顿要特别注意,比如说“其岸势、犬牙差互”“全石/以为底”。
[指导朗读,别开生面;音义停顿,全而不繁。]
师:分析得非常好。读也读完了,该弄懂的也懂了,现在还要做些什么?
生:现在应该是理解课文了,把文言文翻译一遍,明白讲了什么内容。
师:先从第一段开始。语文老师发现第一段有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闻水声,心乐之”都没有说到底是谁在做这些事。
生:“西行”的应该是“作者和同游者”。“心乐之”应该是作者本人。
师:原来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作者心乐之,“乐”表现在何处呢?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体现作者的“乐”,因为如果当时作者心境很坏,也就不会寻找小潭。作者“乐”全寄托在潭水中,仿佛潭水一般清冽、欢乐。
师:老师把教参中概括的本段大意告诉大家: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大家认为可以吗?
生1:我觉得可以。
师:但是我倒觉得“青树翠蔓”一句与潭无关。
生2:这些是写潭边的景,自然也属于潭的一部分,可以包含在概貌之中了。
师:理由很充分。但老师也概括了一个,却不大一样。
(板书:边走边看——乐)
师:教参从描写潭的角度出发来概括内容。
生:老师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来概括。
师:现在请单号的同学带着“乐”的心情来朗读第一段,双号的同学注意能否听出“乐”来。
(生按规定朗读和聆听)
师:××,你听出“乐”来了吗?
生:有一点。
师:也好,有一点,慢慢来,朗读要靠平时的培养。现在请大家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生1:写的是鱼,如“潭中鱼百许头”“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等,都证明写的是鱼。
生2:我认为是写水。如“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还呼应上文的“水尤清洌”,都证明写的是水。
师:老师认为是写小潭。如果从描写小潭的角度出发,写水、写鱼都不矛盾。但如果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写的就不一样了。我的概括是“驻足细赏”。
(板书:驻足细赏——乐)
师:这些鱼呀、水呀,都在表现作者的心情。大家说心情如何?
生:还是“乐”。
师:何以见得?
生1:似与游者相乐
生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生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师:看来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快乐的,至少“不悲”。看看第三段,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平淡,看不出快乐还是悲伤。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写的是溪水和两岸,并没有明显地寄托作者的心情。
生2:从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与作者被贬的心情引起共鸣,这段话应该是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
师:看来,此时心情已经开始起变化了。如果给本段加个小标题如何?
生1:潭中情景。
生2:眺望源头。
师:就用“眺望源头”。
(板书:眺望源头——不悲)
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
师:作这样的联想,我不反对。但是联系全文来看,作者并没有这种意思。老师认为,这里只是写景,写这小潭的水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朗读前三段,做为今天的结束。
(师生一起朗读前三段)
[引导理解,立足文本;分析概括,开阖自如。]
师:布置今天的作业。
生:按照惯例,今天的作业有三个,一是回家继续预习没教完的部分;二是背诵前三段;还有监督同桌记忆文言字词的解释。
师:我同意,但在备课时老师发现了文章有二处“错误”的地方,所以增加一个作业: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下课。
[学生布置,学有定法;老师添疑,使生乐学。]
第二课时

师:先检查一下背诵情况。请会背诵的同学合上书本,不会背诵的可以打开书本。全班一起读前三段。
(生齐读前三段)
师:听见读错的吗?
生:没有。
师:没有就好。一起看第四段,老师概括的小标题为“静坐心寒”,大家认为如何?
生1:不好,我认为应该是写小石潭的景色和感受。
生2:其实并不矛盾。老师讲过,两个概括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不同了。
生3:这段是情景交融,景是为情写的。
师:既然可以,老师就写上了。
(板书:静坐心寒--?)
师:那么,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生1:悲凉。
生2:悲哀。
生3:伤心。
师:说到一处去了,悲在心头啊!(板书:在?处补上“悲”)如何看得出“悲”呢?
生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2: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生3、四面竹树环合。
师:前面还是“乐”在眉梢,此时为什么急转直下呢?
生1:环境有变化。
生2:其实环境变化不是关键,是作者累了。
生3:可能是想到自己的遭遇,然后心情悲伤了起来。
师:是啊,都是因为“坐”惹得祸啊,动的时候,注意力分散,静的时候,也就是坐下来后,自然而然就想到自己的处境。那么作者的处境如何呢?
生(念参考资料):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放逐永州整整十年,心情抑郁,写有《永州八记》。
师:介绍得很简洁,但还缺了一些必要的信息。
生:朝代,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介绍作者的几个必要信息一定要到位。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此时真情流露,悲伤在所难免,大家可以理解了。乐与悲的朗读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朗读第三段和第四段,注意从乐到悲的情绪变化。
(生齐读三四段)
师:从乐到悲的变化朗读是比较容易的,女同学朗读有变化,向女同学学习。×××,你刚才觉得自己朗读有变化吗?
生:有,乐时较快、活泼,悲时深沉、凝重。
师:投入情感,朗读就会给大家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温柔。
[抓住感情,因势利导;理清变化,探骊得珠。]
师:第五段是古代游记的格式要求,交代同游者,相当于附录部分。注意一个句子:隶而从者。昨天的课,老师说课文有错误,大家找到了吗?把你的发现先告诉同桌。
(生互相交谈)
师:你认为同桌的发现有道理,可以告诉我,有问题吗?
生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似乎没有必要。
师:谁能解答?
生2:这句话还是要写的,因为“伐竹”说明人很少来,写了小潭之小。
师:我同意。还有想法吗?
生3:这是游记,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师:从记叙的角度来谈文章的写作,我也同意。老师认为作者所写的游记均是真实的反映,只是有选择地把内容描述出来,这就是写作中的详略取舍了。这个问题,老师也只能有这样的意见,其他的意见还待我们再去研究、探讨。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4:我认为题目可以改为“小潭记”,更简洁。
师:谁来解答?
生5:不能改,你看课文中很多地方写到了“石”。
师:比如说?
生5:比如说“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等等。
师:还可以找出其他旁证,找找看。
(生阅读、批注)
师:作者在游览中看到了许多事物,可以联想的到,如林中鸟、地上枯枝、树上虫子等,作者在写作时,选择了一个中心,于是也就有选择地写了能表现中心的事物。谁来告诉我,本文选择了怎样的中心呢?
生:就是“小石潭”,所以排除了其他的事物。
师:说得好!读书要善于质疑,也就是发现“错误”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探究,解决疑点。刚才同学们找出两个“错误”的地方,经过探究已经解决,很好!
[提出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懂得探究。]
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可以用“精美”两个字来形容。现在请大家找一个最欣赏的句子,大声地朗读一遍。
(生不整齐地朗读)
师:有何感觉?
生(小声):感觉挺好。
师:朗读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不同的声调、节奏、语速来表现作者的心情。全班齐读课文,当然会背诵的请合上书本。
(全班齐读课文)
[只读一句,取其精华;齐读全篇,整体感受。]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对本课的学习做个总结。
生:最关键的一个是背诵。
师:对,当然理解后的背诵是速度最快的,有变化的朗读和背诵是最愉快的。还有呢?
生:字词的解释也很重要。
师:对,考试考字词。除了实词,如“翕忽”“蒙络摇缀”等之外,还要注意“以”和“其”等虚词的用法。找个虚词,解释看看。
(生找虚词、批注)
生1:“以其境过清”的“以”是“因为”。
生2:“其岸势”的“其”是指小溪。“其境”是指小石潭。
[生能总结,学有所得;师善点拨,举重若轻。]
师:布置今天的作业。
生:从课文选取五个词造句;背诵默写课文;检查同桌的字词解释,完成练习册中字词部分。
师:补充一点,如果造句作业能用文言仿写游记,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另外,请科代表和组长做好背诵的检查和登记工作。下课。
[学生布置,学有定法;老师添趣,使生乐学。]
[总评]
文言文教学极容易走向极端,要么重语言轻内容,要么重内容轻语言,叶老师的课可谓文、言并重,上得非常厚实又不失灵巧,堪为范例。更重要的是,这两节课表现了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表现出叶老师相当成熟的教学思想.
其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叶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真民主,决不是流于形式的伪民主,真正的师生互动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当老师把“犬牙差互”中的“犬”念成阳平的时候,学生率直指正,老师说:“谢谢,老师口音先天不足,大家帮我一起改。”当老师把第四段概括为“静坐心寒”时,学生直言“不好,我认为应该是写小石潭的景色和感受”。在这样感人的平等对话中,“师道尊严”固然荡然无存,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却与日俱增,学生的个性也逐步形成,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教学境界啊!怪不得凡是听过叶老师语文课的人,对此众口一词称赞不已。
其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会思考就会解决问题,会思考绝不人云亦云,所以培养思考能力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叶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概括第一段段意时,老师把教参概括的段意告诉学生,再把自己概括的段意摆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从而懂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段意的道理。再如,在第二课时布置作业时,老师说课文有二处“错误”,要学生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这样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第二课时,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和文章标题的讨论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学生思考的火花,显然这跟叶老师长期致力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不开。
其三,培养习惯,教给方法。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学生终身受用,教师功德无量。叶老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出色。比如指导朗读,他不但在音准、节奏等方面下功夫,还培养学生互相提醒、注意听读的习惯;阅读文章则培养学生查字典、用笔批注、交换意见等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学习方法,叶老师更是悉心传授,所以他的学生知道预习的内容和步骤,懂得怎样安排课堂环节,明白怎么学习文言文,甚至还学会布置作业。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我们才深刻了解到“学生为主体”的深内涵,才真正看到“用教材教”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