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环境知识教学教案
《消逝的罗布泊》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通过学习本文和相关链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读题目: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首先我们看看“泊”字的偏旁是什么?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泊”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泊”是多音字)。“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一下仙湖是什么样子的吗?谁能把这个题目合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罗布泊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现在消逝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惋惜的、悲痛的、遗憾的)
二、品位语言,深入感悟(课前已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1、媒体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师:仙湖确实很美呀,作者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美。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描写昔日罗布泊的语句并读出来,注意朗读的语气。(欢快地、愉悦地、高兴地。)
2、媒体打出展现罗布泊现在的图片,同学圈划出描写罗布泊现状的词句,进行朗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评判找对了没有?朗读的情感把握得好不好?为什么要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
重点品味第三节如“一棵”、“一条”、“一只”、“任何”等词语,体会罗布泊的荒凉。
反复朗读第22节,引导学生体会“裸露”、“脱尽了”、“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等词句。这些拟人的手法有什么作用?(注意朗读的语气:痛苦、无奈等))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地以生命,我们仿佛看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3、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痛苦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同学分组讨论。
(核心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思考:“盲目”是什么意思?(没有目的,不考虑后果,只顾眼前。与上文的“任意”相呼应)。“巨大”到底有多大?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重点研读12、13节。
师:这里用了大量的数据,铁证如山。其他段落也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什么?(说明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全部枯死”、“成片死亡”、“马上”说明了什么?(变化速度快,破坏程度大)
4、当年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如今成了干湖、死湖,谁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教师范读第19-26节。
师:在这部分,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生动,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同学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读出谴责、内疚、自责的复杂的感情)。这句话一针见血写地指出罗布泊的消逝是人为破坏的恶果,谴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我问自己”,作者不仅仅是在问自己,更是在责问所有的人。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作者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深深震撼。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品味“胡杨茂密、清水盈盈”体会人类是多么残忍。通过“30年”体会环境破坏之迅速。“消失”应读出遗憾、无奈甚至愧疚的感情。
师:读到这里,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三、拓展迁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同学们,今天学完这篇课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想一定有发自内心的感言。可以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谈一谈。
四、小结全文:
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我们恰恰缺少的是一种忧患的意识。悲剧不仅仅是罗布泊,还有文末谈到的青海湖、月牙泉,以及千千万万的地方。有一首歌叫《月牙泉》,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让人觉得非常感伤,让人的心灵深深震撼。让我们来听这首歌。(播放flash短片《月牙泉》)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生死胡杨》(散文诗)
【教学反思】
1、借助多媒体,拉近时空距离,增强直观认识。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生动,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非常有震撼力。读起来让人心情沉痛,潸然泪下。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教材。然而,如何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初一的学生阅历浅,而且学生从小生在江南水乡,他们很难想象罗布泊缺水、干旱、沙漠化程度之严重。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利用多媒体,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深入文本,我发现学生的感触不深,朗读也缺乏真情实感。后来,我通过媒体打出罗布泊昔日和现在的图片进行对比:例如,一幅是昔日秋风中的胡杨林,硕大的树冠,金灿灿的树叶,美丽的影子倒映在清澈幽蓝的湖水中;另一幅是大片因人们无节制用水而枯死的胡杨林,横七竖八地躺在沙漠中,有的已折断,还直挺挺地站着。同学观看图片然后朗读相关段落。这些图片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位同学读到:“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他读得非常动情,语气中充满了悲愤和谴责。同学和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我知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同喜同悲。课后,老师们觉得这节课上得成功,是因为多媒体充分为解读文本服务,这是单纯老师的讲授所达不到的效果。课后,同学对于这些图片的反响很强烈。
2、多媒体如果运用不当,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比如,开始我的课件中有30幅图片。但是,第一次试教下来。老师们觉得图片太多,老师忙于点击图片,制约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所以,我觉得如果这样,那弄不好,语文课就变成了地理课。因此我忍痛割爱,删掉了大量图片,最后只剩下9幅。这样,集中时间带学生咀嚼文字,然后再用图片去印证。真正达到了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
3、深入挖掘文本,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来渗透生命教育。比如通过教师的范读、个别同学的朗读、学生的齐读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如“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没有“一只”鸟,来体会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比如,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体会当时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人间仙境。这些关键词句非常有震撼力,引导学生介入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思考,让学生懂得要敬畏生命。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可贵的生命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