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纪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
现在反思整个教学,我觉得成功的方面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在教学设想方面值得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是大文豪苏轼之作。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作家和作品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要理解作品的深意必须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本文作为被誉为“北宋才子”的苏轼所作,苏轼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位重要作家,因此我觉得教学时不能为教此文而教此文,应该以此文为契机让学生在古代文化元素方面有所得。因此,我便确定了上这一课的总体构思,即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契机,进行一个苏轼专题的学习。这个专题我设计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介绍苏轼及其重要的人生经历;第二课时是学习苏轼的两首词,即《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在这两个课时的基础上,进入第三课时,即《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深邃内涵就不难理解了。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有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对作品的情感很容易就理解了。尤其是在最后环节教师的拔高小结中,老师从《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到《记承天寺夜游》来分析苏轼同样是被贬,心境却有几许不同时,因为有前两个课时的铺垫,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从《水调歌头》的主动“自放”到经历“乌台诗案”后被放逐,心境由前者的惆怅背后却依旧对生活充满自信,依旧怀有热情,从而呤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意的这种洒脱到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再呤出“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那种在能赏月的达观,赏到月的欣喜背上却是淡淡的悲伤、自嘲、落漠之情,更重要的是在经历生与死之后多出的那几分淡然与平和。这样教学,三个课时下来,学生对苏轼及作品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了这个专题后,如果学生还有机会再读苏轼作品,对作品的内涵挖掘就不再是难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文本的重要文言字词及文段的翻译,我主要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黑板展示预习结果,并互相补充笔记的方式进行,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节约了很多时间,克服了教文言文就是教文言字词与课文翻译的老套教学模式,从而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文言文背后传递给我们的深厚古文化精髓。由此更好的把文言文的“文”与“言”的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信息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反思这堂课,有一点令我不满意,就是在分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由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怕他们讲不好,讲不深,所以在反复思考后,还是决定由我与学生共同完成,各小组的展示还是以我的点拨为线来贯穿着进行的。上完课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我觉得如果课堂上能够让各小组自己来讲解本小组负责的内容,我作必要的补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与不足并存,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自己还要做更多的思考,以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