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史记与〈资治通鉴》教学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史记〉与〈资治通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班级人数少,这就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创设了优良的环境,但学生差距大,学习习惯层次尚未养成,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能力也有所欠缺。好在我们的学生心理年龄还小,可塑性还很大,并且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查找和搜集课外资料的方式,同时,同学们也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上课发言非常踊跃,思维也较活跃。综合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案例为上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史记〉与〈资治通鉴〉》。本课为第六单元(中国古代思想与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所讲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璀璨史学的巅峰,且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课所涉及的两位史学家又是家喻户晓的,在他们身上有许多故事和可贵的精神,值得学生去探究,去感受。
课标要求:了解并鉴赏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史书,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通过学习司马迁和司马光编撰史书的情况,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史学家严谨勤奋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课文中活动区的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比较两种史书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判断能力。
●知识目标:《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体裁、内容和特点。
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材内容很简单,题目却很大,讲两部非常有名的史学名著,怎么讲,能既有新意又能较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设计时尽量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设计:
1、如何通过司马迁的遭遇以及司马迁和司马光连续十几年勤勉工作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为此,我在设计时打乱了课本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对学生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描述:
导入:有这样两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猜猜看,各是什么?(教师投影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二:毛泽东读书成癖,有一部书他看了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学生大多能答出:材料一指的是《史记》;材料二指的是《资治通鉴》。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司马迁和司马光,去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的震撼,去领略他们作品的文采飞扬和高超的艺术性。
认识两部史学著作——史学“双璧”:
本环节通过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对《史记》与《资治通鉴》的比较,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出比较的项目: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体裁 特点 评价
《史记》
《资治通鉴》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展开讲解,但重点要放在体裁的比较上,引入第二主要教学活动环节:
理解体裁:
师:什么是纪传体呢?(引导学生看课本P126文件夹)
生: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学体裁。
师提问题:“请你谈谈家乡或者你知道的一位著名人物的事迹。”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位学生谈了爱迪生的简单事迹(略)。
师再问:“那么,课本第几单元体现了纪传体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编写特点?”
“课本第三单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写作特点。”
“还有第四单元。”
师:“那你认为纪传体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我觉得纪传体的优点是便于记载历史人物的活动。”
“不足的是没有办法照顾时间的顺序。”
“还有一个不足是事件和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描叙清楚。” 
师:纪传体与编年体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史学体裁,编年体则是以年月日为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
师问:“请你以时间为顺序整理这学期班级开展的主要活动。”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中,同学们又重温了这学期学校及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
师:“请你在回头看一看课本目录,第几单元又体现了编年体的这种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写特点呢?” 
“老师,第一单元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编写的,按时间先后记述了朝代更替的情况。”
师问:那么,你觉得编年体有什么优点或者不足呢? 
“我认为编年体的优点是在什么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大事,一目了然,这种体裁很容易使人明白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后次序。但不足之处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历史事件的描叙不详细。” 
探访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文坛“两司马”
师:谈到司马迁,那是一颗需要我们仰望的文学星辰,我们期待能了解他更多的故事。
下面我请同学们想一想司马迁成为一名伟大的史学家,写作《史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出生在史官世家,父亲就是史官,受家庭影响;”
“另外他有机会接触了皇家史书,由于勤奋,博览群书;”
师:那么他就可以坐在书斋里创作史记了吗?
“还需要遍访祖国的名山大川,游历四方,增长见识。”
师:他在汨罗江畔高声朗诵屈原的诗,痛哭流涕;他在曲阜学行古礼,表达对孔子的纪念;他在孟尝君的故乡考察当地民风与好客养士的关系。这是为《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
这次考察回来之后,他阅读、整理史料,38岁开始写作《史记》,48岁时,却祸从天降,李陵事件使他被汉武帝关进了监狱,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已有预习可以回答。
师:在狱中的司马迁面临两种抉择:从容就死;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也是自己的理想,选择忍辱苟活,写作《史记》,同学们,如果让你去狱中劝慰司马迁,你会用哪些处逆境而奋起的前人的事迹去激励他呢?(注意你所选取的人物应是西汉之前的)
学生纷纷回答:孙膑、韩非、勾践……
真没想到学生还能联系这么多的伟人,师适时出示幻灯片: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报任安书》
师声情并茂朗诵给学生听,然后边提问边简单讲解,使学生再次从这些先贤身上受到触动。
然后,结合地图册上的连环画,师生共同总结司马迁的一生:史官的家庭 二十漫游 李陵之祸 痛下蚕室 发愤著书
——《史记》
师讲解: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司马迁在自己的生死面前所作的选择!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司马迁带来的思想震撼时,我话锋一转:
“我想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说明司马光小时侯聪明。”“说明他遇事爱动脑筋。”
师:“那么,通过查找资料,你们还知道司马光的哪些事迹呢?”
“警枕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老师,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他很勤奋”
“老师,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据说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司马光在原稿上的批语,所有字迹都是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司马光的身体已经十分衰落,眼睛昏花,牙齿大多已经脱落了。”
“还有‘典地葬妻’的故事。”
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司马光很节俭。”“说明司马光是一个清官,很廉洁。”
“老师,我还知道司马光在政治上很保守,他曾经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所以我觉得司马光并不是什么都很优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评价。”
师生交流,进行小结:
在下课前几分钟,我说:“《史记》和《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留给我们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么,二位史学家的业绩和他们的经历使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认为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俭朴的作风不能丢。”
“我认为为官应该廉洁自律”
“我们应该像司马光那样认真对待任何事情,尤其是学习,应该象他那样勤奋和严谨。”
“我觉得创新精神最重要。”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像司马迁那样有远大志向,有献身事业的精神。”
“我觉得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具有顽强的毅力、能吃苦,只有这样,才算活得有价值,否则将会碌碌无为。”
“我觉得做人应该像司马光那样襟怀坦白、认真。”
“像司马光那样善于与人合作才能作出大事。”
课后反思:
自从把这节课作为本学期的教学展示课报到教导处后,我开始后悔起来,总不能静下心来开始写教学设计,因为我没有思路。这节课教材内容很简单,题目却很大,讲两部非常有名的史学名著,怎么讲,能既有新意又能较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呢?司马迁是很值得我为学生多多介绍的伟人,他的一生历尽坎坷,却顽强执着,写作《史记》;司马光虽然政治上保守,但为人却品格高尚,为官两袖清风,典地葬妻,足以说明其清廉;写作《资治通鉴》非常认真地选材,抄写,这些品格如何能使学生受到震动呢?
如果按照教材编排,我只能是讲完司马迁与《史记》,再讲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很难一气呵成完成我预想的情感教育目标。怎么办?我的教学设计迟迟不能完成,更别谈课件了。一直到讲课的前一天,我和周静伟老师聊起来我对这节课的想法,在我们的交谈中,忽然我有了一个灵感:那就是打乱课本顺序,重新建构知识框架,重新设计这节课,我把整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史记》与《资治通鉴》的比较,重点解决学生对于史书体裁的认识,尤其是纪传体和编年体的比较;第二,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司马迁以及司马光的事迹,受到情感上的震动,引起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
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我仅仅做了5张幻灯片,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 
通过这次的教学设计,我深深地感到教学研究、同伴互助的重要性,这才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这节课我觉得有两处亮点:
1、关于本课难点纪传体和编年体知识的处理,我结合了课本目录来进行,效果较好。
2、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前后遭遇,尤其是当司马迁面临是选择生还是死的抉择时,我用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去狱中劝慰司马迁,你会用哪些处逆境而奋起的前人的事迹去激励他呢?学生回答非常踊跃,然后我出示了我精心安排的一段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想到了这些面临厄运而不屈服,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选择了任辱偷生。学生的眼睛盯着屏幕,被深深地感染了。
遗憾的是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司马光的讲述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