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题

1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遵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垂髫( ) 怡然(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豁然( ) 间隔( ) 阡陌( ) 便要还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 初极狭,才通人:

(3) 后遂无问津者: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 咸来问讯: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 及郡下,诣太守: (8)桑竹之属

(9)具答之 (10)乃不知有汉

(11)处处志之 (12)寻病终

3.选出加线字的意义有错的一项( )
A.便要还家(要:邀请) B、鸡犬相闻(闻:听见)
C.土地平旷(旷:空阔,宽阔)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属于)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5.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⑶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⑷后遂无问津者。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志 处处志之 (2)寻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4)舍 便舍船: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5)之 忘路之远近 具答之

渔人甚异之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试分别作出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8请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 、 、 、。

9《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 是 (朝代)的著名诗人。

10本文一处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

例子:用( )借代( )

11文中“设酒杀鸡作食”一句表现桃花源中人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 关系。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

13通过课文中描写,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14“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1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2短文两篇

1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 ) 案牍 ( ) 甚蕃( ) 淤泥( ) 濯( )清涟

亵玩( ) 隐逸( ) 鲜有闻( ) 鸿儒(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可以调素琴: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宜乎众矣:

(7)谈笑有鸿儒

4、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无丝竹之乱耳。

5、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慕富贵的人多。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贵。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之少,说明作者得知己少。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风。

6、翻译下列句子。

(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文学家。“铭”的含义是 ,其特点是 。

8、《爱莲说》是 (朝) 写的,选自 。

10、《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的“陋”与不“陋”不在于陋室本身,而

在于 。

11、《爱莲说》全文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把 作为线索,将全文连缀成篇;“两个陪衬”是指用 作为莲的总陪衬,接着用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花来写三种人: 、 、 。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14.作者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1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二)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宜乎众矣:

17.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与“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的句子是: 。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18.翻译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

19.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20.作者在文中借“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23课核舟记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为宫室、器皿( )( ) 尝贻余核舟一( ) 八分有奇( )

中轩敞者( )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 ) 篆章( ) 椎髫(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盖大苏泛赤壁云: (2)而计其长曾盈寸: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尝贻余核舟一:

(5)启窗而观: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通 义

(2)左手倚一衡木。 通 义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义

(4)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 义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 义

4.解释下列句子的同形异义字。

明有奇巧人 ;

(1)奇{

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2)可{

珠可历历数也:

东坡右手执卷端:

(3)端{

其人视端容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核舟记》一文的作者是 ,他是 ( )人。本文选自清朝 编辑的 。

6.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①东坡、②鲁直、③佛印、④居右舟子、⑤居左舟子。下列句子分别描写了他们的情态,请将代表人物的序号,填入相应的句子后面的括号内。

(1)左手执卷,如有所语。( ) (2)峨冠而多髯。( )

(3)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右手执浦葵扇,左手抚炉,( )

(5)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10.请结合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 )

(2)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他的高超技艺。( )

(3)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

(4)“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

(一)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③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11.用“/ ”给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2.解释词语

(1)比 (2)属 (3)夷 (4)冠

(5)髯 (6)绝类 (7)矫首昂视 (8)视端容寂

13.翻译句子

(1)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

(2)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翻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翻译: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翻译:

14.①②两段文字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5.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②段文字的内容。

16.作者在第③段中“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4大道之行也

1.给下面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选取贤与能( ) 男有分( ) 修睦( )

矜、寡、孤、独( ) 货恶其弃于地( ) 不兴(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子其子: (2)修睦: (3)矜、寡:

(4)男有分: (5)谋闭而不兴: (6)是谓大同:

(7)盗窃乱贼: (8)是故: (9)大道之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习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男有分,女有归。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根据提示写出原文。

(1) 说明了政府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的一句话:

(2)体现人才能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一句话: 。

(3)体现了“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

(4)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5)体现“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共同劳动看做分享快乐的一句话: 。

7.《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运》。这本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

对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一篇,大约是占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答问的著作。

8.“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1) ;

(2) ;

(3) ;

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把选文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10.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11.本文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个美好的构想。

25课杜甫诗三首

1.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逾墙( ) 幽咽( ) 老妪( )

青未了( )应役( ) 不胜簪( ) 邺城戍(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钟神秀: (2)生曾云: (3)阴阳:

(4)浑欲: (5)暮投: (6)无完裙:

(7)一何: (8)急应:

4.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望岳》一诗中,抓住景物细节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的两句诗是:

, 。表现登高而小天下的豪迈气概的名句是: , 。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 , 。

(3)《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象鲜明对比的诗句是:

!叙述老妇三个儿子的悲惨命运的诗句是:

5.《望岳》中的“岱宗”指 ,它是五岳之首。五岳分别是东岳

,西岳 ,南岳 ,北岳 ,中岳 。

6.请按下面的提示或要求,默写出你所知道的诗文句子。(课内外均可)

(1) 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

(2)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

7.杜甫(712-770),字 , 朝伟大的 主义诗人。

8.《望岳》写于早期,诗中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 。而《春望》《石壕吏》则 集中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9.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1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出具体分析。

1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投,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

(2)说明战争之惨烈: 。

(2) 说明战争破坏之严重: 。

(3) 表明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

(5)能总领全诗内容的是: 。

14.本段文字正面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之极;侧面写

,提示主题。

1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