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有关月球的人文现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激发文学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3.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4.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设想
1.分解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共享。
“探索月球奥秘”总课题可分解为“月亮科学”和“月亮文化”两个课题。“月亮科学”又可分为“月球奥秘、月球运行、月球探索与开发、天文学家与月球、月球外星文明传说”等子课题;“月亮文化”又可分为“月亮传说、月亮诗词散文、赏月佳对、月亮谜语、赏月名胜、中秋风俗、月亮音乐、月亮谚语、月旁汉字”等子课题。子课题还可继续分出小专题,如“月亮诗词散文”可再细分为“李白与月亮”、“苏轼与月亮”、“月亮与思乡”等。
全班同学可分为四至六个大组,大组可按兴趣再分为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两三个子课题。保证课题研究全员全程参与。分工搜集资料后,组内交流共享,组长带领下合作学习,整理资料、讨论探究、作好笔记、写出心得,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老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作好指导工作。
2. 活动安排
①上图书馆、书店查寻资料,了解图书馆、书店,学会查找书籍;②计算机课上网查寻,学会并熟练网上查寻;③请教地理、物理、历史等各科老师;④连续观测月球;⑤联系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⑥阅读课阅读整理老师下发的、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⑦课题组自行组织活动;⑧结题会包括成果汇报会、知识竞赛、诗歌故事朗诵表演会、手抄报或电脑制作小报;写作训练课等。⑨时间安排:整个活动约两周完成。
3.重视资料积累。
包括个人或小组研究计划、活动方案、调查提纲、观察笔记、搜集整理文字音响图片资料、讨论记录、学习心得、手抄报、电脑设计小报、诗文朗诵表演、写作训练、研究性小论文等。
三、活动过程
师导入活动:古往今来,人类就对月亮这个夜晚光明的使者怀着美好的遐想,人们编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诗词乃至音乐来颂扬,这一切无不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今天,美国宇航员早已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人类的探索还没有终止,我们班学生也正投身其中。今天,我们就来汇报一下我们的战果。
1.准备:
①布置教室,营造气氛。②确定主持人。③全班同学按组围坐。④制定出评分标准,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当评判员,做好统一的打分牌,;记录员两人,统计成绩。⑤准备好竞赛题卡片,各种图片、音响、电脑、文字资料,奖品、颁奖音乐,排演好节目。
2.活动设计 (约 2 课时)
主持人: 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从孩提时代,我们就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今天,当我们读了《月亮上的足迹》,当我们在一片清辉中举头仰望那一轮皓月,我们都会涌起无限遐想:想揭开这颗神秘的星球的奥秘,想了解诗情画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访月中仙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吧!
第一轮比赛:《打开月球的奥秘》知识介绍 ( 约15分钟)
每组安排一位同学上台介绍月球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每人2-3分钟。例:月球概况简介、月亮的阴晴圆缺(月球运行)、月亮上的足迹(人类探月)、神秘的天外来客(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等。可配以图片、实物展示,电脑课件直观说明。评分:5分一个档次,满分20分。
第二轮比赛:《我是月球小专家》知识竞答 (约10分钟)分必答、抢答两部分。对一题得5分,答错,扣5分。
第三轮比赛:《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约10分钟)每组一位选手,满分20分。
第四轮比赛:《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文化互答(约10分钟)各组就月亮文化(月亮美称、诗词散文、对联、成语、谜语、故事、民俗、传说、谚语、音乐、绘画、风景名胜等)进行问答。每题5分。答对则答题组得分,答错则出题组得分。
第五轮比赛:《春江花月夜》才艺展示(约15分钟)各组可采用艺术朗诵、歌曲演唱、乐器表演、自编小品、舞蹈美术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月情怀。满分20分。
第六轮比赛:《今宵月儿圆》对月抒怀 (约15分钟)各组畅谈这次活动的感想、收获、朗读自己的作品、论文等。满分20分。
主持人:结束语。云破月来花弄影。千载而下,月亮在人们的心中始终神秘而多姿。宇宙的奥秘,星海的浩瀚,永无止境;人类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探索,亦将生生不息……
老师讲评。
3.除此活动外,还可组织手抄报、电脑设计小报、研究性小论文展示等。
4写作训练: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像,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5.试着写一首小诗,向月儿倾述你心底的秘密。
四、活动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分。形成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包括活动参与的程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观察日记、自主学习情况、参与讨论交流情况、个人学习笔记等等。终结性评价指活动课上的口语表达、作文训练、小论文写作、小报制作等的评价。
五、活动资料:
月相: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主要有四种,即朔(新月)、上弦、望(满月)、下弦。课文104页四幅图即此四种月相。
朔: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这时的月亮叫新月。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之间。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来,地球上看见圆形的月亮,这种月相叫望,这时的月亮叫望月。
朔望月: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时44分2。8秒。阴历一个月的天数为29天或30天,就是根据朔望月制定的。
月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月食一定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或十五日以后一两天。
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发生的定时涨落的现象。
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这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 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
关于月球的起源主要流传着三种说法。而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撞击说,也就是说某个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科学家们还用计算机模拟月球形成的过程。据他们的模型,月球是在46亿年前,太阳诞生后不到1亿年时,由一个类似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撞击的冲击力从地球的外层和这个无名撞击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质(同时使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起来),其中大约一半的物质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撞出来的碎块被剧烈加热,以至于蒸发散入周围的太空中。
月球地形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直径大于
环形山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
月面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
月陆和山脉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
月食 月食的原理。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记录。月食现象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早在1881年前,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弄清了月食原理。公元前4世纪,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 和公元前2世纪的伊巴谷(Hipparchus)都提出通过月食测定太阳一地球一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