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微课设计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而”字在古文中作虚词中连词的用法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几个。
下面我们讲一讲“而”字在古文中作虚词中连词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教学反思: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很多,在初中阶段主要是作连词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而”字的用法时往往弄不清楚,尤其是作连词的用法更是摸不着头脑。所以我把作连词的用法归了六类,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作连词的用法,以便更好的学习古文。碰到“而”字能很快区分它是作何种用法。
内容设计很好的区分了“而”字作连词的不同用法,由于受微课时间上的限制,内容设计上缺少了练习,是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