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反思
终于要上《囚歌》了,学生们都很兴奋,理由是我前面的时候已经领导他们朗诵过了,加上这首诗又比较短。较短的课文好象总能让学生有种“喘口气”的感觉。
上课了,学生的情绪明显比前几节高。一有问题都非常踊跃的举手发言。在备《囚歌》这节课的时候,我估计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一些词句的含义,例如“一个声音”指的是谁的声音?“人的身躯”又象征着什么?什么叫“地下的烈火”等。为了降低坡度,我原先准备从“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我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一句突破全文,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谁这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叶挺将军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他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然而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却是:既然作者渴望自由,敌人也给他自由,他为什么又不要呢?这不是矛盾吗?学习需要是创新学习的原动力,为此,我改变了原先的计划,顺着学生的思路,优化了问题的设计,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国民党反动派给予的自由是怎样的自由?作者渴望的是怎样的自由?这样一来,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创新潜能,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动机。
《囚歌》是我教学以来课堂气氛最好的一次,虽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从这一课里,我慢慢的摸索到了,该怎么样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论转变为实践,该怎么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注意这点,使我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虽然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坚信,希望并不是渺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