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案例]  最近我教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课前准备很充分,整堂课结构也很谨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总体感觉不错,但课堂生成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留下了一点遗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课文描写细腻,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课一开始我就先设疑:为什么鲁迅先生逝世后会有很多人来追悼他?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学生读后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我概括后板书:
  一、谈《水浒传》  二、谈“碰壁”  三、救助车夫  四、女佣的回忆    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谈谈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发言很热烈)  生:鲁迅是一个关心“我”的人。  生:鲁迅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生:鲁迅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  生:鲁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生: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生交流结束后我进行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小结: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的确,鲁迅先生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回忆的第一件事——谈《水浒传》。由此我们学习了鲁迅生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四件事,理解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质,最后懂得了鲁迅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很顺当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  本堂课中,在学生再读课文时产生的认识和感悟,并没有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课堂上思想的火花,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学生基础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教师也就不可能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敏锐的洞察,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在认为必要时临时改变教学预设,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就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 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建议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学生细读、感悟、汇报)这样,学生不但能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  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课改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需要教师不遗余力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