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五年级语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实录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实录
这一课我上得很轻松,出乎意料的轻松。
教学这篇文章,我有意走出常有的“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出了法布尔对昆虫很着迷?”这一引领学生在文章的内容中穿行,深刻感受法布尔执着的问题,把带领同学们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写作上:“我们来欣赏欣赏作者是如何把少年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写出来的。”
体会从第一自然段开始了。
“同学们,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精彩。”为了让大家关注文章开始的叙述,我首先说出了我的结论,“精彩在什么地方呢?我相信你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果然,同学们在阅读以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
“我认为第二句写得精彩。”最先站起来,说完就想坐下去。
“说说你的理由。”我及时拦住了他。说出理由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而思考又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如风行水上。
“……”短暂的沉默以后,用很小的声音说:“这一段写出了法布尔居住的情景。”
我听出来了他的不自信。马上鼓励他:“说得很好,不过,‘情景’一词应该换成‘环境’更恰当。”
“作者用了四个词‘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跑来跑去’四个词语就为我们展现了法布尔居住的环境,我认为这四个词用得好!”又站起来一个同学补充。
我立即接着往下说:“抓的真准!虽然只是四个词,但是写出了小溪的多,花草的茂盛,告诉我们这里是小动物们快乐的天堂。同时,这些词语还偷偷告诉了我们另外的意思,你知道是什么吗?”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法布尔才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才能让他对昆虫着迷,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昆虫学家。”
“对极了!”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聪慧,“一句话,四个词语,告诉了我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所以说,这句话写得——”
“精彩!”同学们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我提醒同学们继续交流。
“我认为第三句‘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写得精彩。” 抢先发言,“这句话连着上面的环境,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接下来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是文章的……”
“中心句!”我还没说完,全体同学就接了上来。
在第一段中,写得最平实的是第一句。学生可以忽略,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忽略:“第一句又精彩在何处呢?”
“告诉了我们法布尔的生日和出生地。”
“告诉我们法布尔是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
“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人物是法布尔。”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第一句话所表述的内容说了出来。
“是啊,短短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关于法布尔的信息,所以我们说写得精彩!”我及时总结,“写作的精彩很多时候不是靠词语的华丽,而是靠描述的准确、精炼。”
同学们似懂非懂的听着我这句话,但我并没有去过多的解释,因为,我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步明白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捉纺织娘这件事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来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呢?”
“通过写法布尔的语言写出来的。”这节课同学们的聪慧让我惊讶。我示意他念出来,“妈妈,我捉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小男孩读得有声有色。
“你认为法布尔的这句话哪个词语用的最妙?”我的问题时刻不离“如何写”。
“我认为‘会唱歌’这个词最妙。因为,我们都是说虫子的‘叫声’,但法布尔却把叫声说成是‘唱歌’,把纺织娘看作是一个会唱歌的人来说,从中我体会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站了起来。
“说的很好。”我及时表扬,“但是,“唱歌”这个词只能说明他的喜爱,不能体现出他对昆虫的着迷呀!”我继续引导,“有的词很平实,看似不起眼,但是越嚼越有味道,你能发现这样的妙处么?”
“那只!”“那只!”不知道是谁先开的头儿,引得同学们如梦方醒。
“为什么?”我依然再用理由这个指挥棒把他们赶到词句的长河中品味体验。
“‘那只’说明他早就知道这只虫子的存在。”一个同学说。
“如果把‘那只’换成‘一只’呢?”我知道此处很多同学的思维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口欲言而不能。于是,我就悄然放下一个小悬梯。
果然,聪明的同学立即借助这个小小的梯子,豁然开朗:“如果换成‘一只’,说明抓住纺织娘是偶然的,而用‘那只’,让我们感觉到法布尔关注寻找这只小昆虫很久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面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这里有一只会唱歌的虫子’这句话得到证实。”
不仅能借助我的梯子,而且能和后文勾连起来理解,真让我不由自主给他掌声。
于是,“那只”这个毫不起眼的词汇在同学们的眼睛里变得熠熠生辉。
后面我们还体会了“有一次”“放,包,装”等词语妙处,也体会了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等其他写作方法在文章中的运用,虽然孩子们学习体会得兴致勃勃,但是我还是把“从平时的此句中感受文章的精妙”看作我最得意之处,所以记下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