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新选的一篇课文,我从没教过,闲暇之余便随手翻阅翻阅。不想,对于这篇课文,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图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
童年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课文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第一次读,我就被萧红的文字所深深打动。
因为感动,因为喜欢,我就向平行班两位同龄教师力荐这篇课文,我们达成共识:学校同课异构就上这一课。为了上好课,我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语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线索,琢磨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跟我一起感悟萧红语言的魅力。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
在教材研读中,我的的教学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小说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经典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叙述的话语,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个简单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祖父的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的教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叙述的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还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加文本厚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反复多遍的阅读、朗读文字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课堂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如果我们仅仅考虑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一厢情愿想要达到的理解高度,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的话,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生会不买你的账,课会上得很累。因此教学设计中我不断地问自己:这里学生能跟得上吗?我希望学生的回答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果不行,我该怎么引导?
因为学校事务,上课时间是一拖再拖,我已没了当时的激情。但是课迟早还是要上的,课堂教学还算圆满,教学内容的实施还算流畅,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意识,但是因为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显得有些匆忙,不够扎实。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有沉闷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