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小珊迪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小珊迪

教材理解:
  《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小珊迪穿着破烂的衣衫,为了卖出一盒火柴,为了找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找还零钱,临死前牵挂的是弟弟今后将更加悲惨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
  设计理念:
  “教育的核心是被唤醒。”“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就是播种爱。”因此,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学生带到一个世纪前小珊迪的故事中;力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的、多次、多层面的读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与文字接触,使学生产生悲剧美的体验。教师还以自己的激情,让学生融入情境,激起他们同情和感动的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无穷魅力。
  设计特色:
  研读两个情感性的大问题,直接而高效地与文本对话。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谈话导课(力求简洁明了)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咱班的同学听听?
   1 指明分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节(奠定情感基调,激发学生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齐读第一遍后问:这个故事你读了感动么?打动你的心了么?让我们再读一遍把这个意思强调一下好么?
    齐读第二遍后问:是什么打动你的心使你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好么?
    齐读第三遍后问:怎么才能把这种感动永远保持下去呢?再来读一读。
   3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你能找到代表这篇文章眼睛的两个关键词么?
   4 谁愿意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来?(饱受饥寒、美好品质)
  三、研读课文
   1披文入情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在课文的有关内容上进行批注,看看哪里能体现出小珊迪“饱受饥寒”,又写出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
   2读议课文
    A 饱受饥寒
     ● 有关语句的理解朗读,重在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 除了文中的描写,你能想象出他还会遇到困难么?
      是的,这就是我们那位生活在贫困交加中的的可怜的小珊迪!为了那微不足道的一点点钱,费尽周折,只因为他太冷,太饿,只因为他还有一个唯一的亲人,他的小弟弟!
    B 美好品质
     ● 课文在哪里写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
     a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引导学生体会手足之情,读出感情。)
     b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跑……”(引导学生读出真诚、善良)
     c 你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么?想看看么?(放投影图片)
     d 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情,好么?
  四、感情升华
    是啊,这就是我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真诚、善良的、可怜而又可敬的小珊迪!同学们也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那句话吧!
    投影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节
    齐读(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五、拓展深化
    同学们累了么?下面老师给你们欣赏一些画面,你要用心欣赏,老师相信聪明的你能找到今天我们认识的小珊迪和你和这些图片之间的联系。
    配音幻灯播放山区孩子和深圳孩子不同的生活学习情景。
    (小珊迪的故事是永远打动人心的,留给我们的感悟也很多。其中人文情怀的陶冶还应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个性化体会感悟的空间。)

  教学反思
  惴惴不安中接受了任务,辛辛苦苦中付出了劳动。课已上完,但情感仍在涌动,思考亦未停止。我感动领导的帮助、同事的无私、学生的无暇。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和自责,毕竟有些问题的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负众望。
  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