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②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②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③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获得阅读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2、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3、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2、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内地学生对海潮缺少直接经验的积累,理解“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观看一般的潮水景象,再通过读文想象钱塘江的震撼人心的涨潮场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会。当学生后来看到钱塘江大潮视频时,对潮水之壮美感受会更深。)
二、思辨探知
(一)初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语句?
2、这么美的景象要在什么时候、到哪里才能看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地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梳理课文结构。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是: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学生活动: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语句
(设计理念: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由于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观”: a、看,察看; 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自古以来”、“天下奇观”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说第一段的意思。
2、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观潮的时间、地点、潮来前的景色、人们的心情)
(2)、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3)、快速读“潮来前景色”部分,在大脑里想象画面。
(4)、相机理解“横卧”、“屹立”。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获得阅读方法。)
3、讲读第3、4段。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4、讲读第5段。
(1)、读最后一段,思考:潮水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2)、交流讨论。理解“漫天卷地”、“风号狼吼”。
(3)、朗读最后一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三)、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