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培养研究,教师教学新常规
【备课新常规】
1.活用教材。熟悉本学科教材编写意图,学段或年级之间教材的衔接。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适度拓展,做到活用教材。
2.把握学情。对任教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作为备课的重要依据。
3.确立目标。确立好目标层次,真正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教学目标陈述内容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达力求明确,具体,便于观察、测量、评价。
4.设计过程。引领学生围绕目标,主动习得知识和方法;精心设计板书和作业。融合学习力元素和学习力课堂流程,科学运用思维导图。
5.备课习惯。在独立备课、形成初步方案的前提下,广泛了解他人设计,借鉴他人做法,确立最佳方案;课后根据《学习力“教”与“学”反思路径》进行反思,反思教学实施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度修改教学方案。
【上课新常规】
1.规定时间。原则上课堂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二分之一,中间应有适当的学生学习活动间隔;学生练习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不同学科、课型酌情考虑)
2.尊重学生。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有独到的想法,在课堂上3次举手后没有得到发言机会,允许这个同学自己站起来发表意见。
3.课堂练习。每节课要相应安排适量的练习,练习内容要精要,形式力求新颖多样。其中书面练习的时间总量不少于10分钟。
4.课堂语言。每节课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或内容的理解,教师的讲解要精简。(尽量向“问题基本不提,训练全部到位”的目标迈进),至于课堂导语、过渡语和小结(或总结)也要言简意明。力求充满激情,生动幽默,发挥肢体语言的独特作用。
5.保证自学。回答问题、朗读、说话和其它比较重要的课堂准备。都得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
6.面向全体。要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都有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温馨提示:“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无论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课堂文化)
7.引导差生。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学或回答问题时,要对两名以上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8.及时反馈。对学生口头答问,要及时评价和反馈,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整或不全面的,给予启发点拨或补充;错误的加以纠正;书面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先自我检查,教师视导,尽可能当堂反馈和矫正。
9.课堂效果。根据课型,呈现本学科“学习力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习力”中的训练环节,融合学科特点,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
【作业新常规】
1.作业菜单。精选习题,内容实惠 ;自主选择、符合口味。根据学科特点增加观察积累、动手操作、搜集整理、发现探究、劳动服务类作业。
2.认真批改。力求当天或隔天完成作业的批改。做到有做必批,倡导有针对性的面批和订正后的二次批改。
3.讲评作业。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讲评,个性问题单独交流。从作业中分析学习得失的原因,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要以正面评价为主,特别注重对中等或偏下学生的适时鼓励。
【测试新常规】
1.命题质量。遵照课程标准,倡导“能力立意”。要考教合一;不要照搬现成。小学期末测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8—0.9。
2.阅卷讲评。测试后要及时,仔细阅卷,并进行统计分析。要重视诊断,暴露问题;不要为了排队、轻视诊断。要知己知彼,互助互学;不要不知长短、影响合作;要精心上好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不能平均用力,不能简单地核对答案,要点拨思路,揭示方法,促进学生反思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