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中历史教师的理念转变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中历史教师的理念转变

摘要: 随着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更深入的、整体性的变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如何参与?首要的是教师观念转变,尤其是教师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师;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新的帷幕,广东、海南、宁夏、山东4个实验区首当其冲,为教育改革全面铺开做准备。浙江省也将在下半年介入新课改,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同样,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程。作为课程区的一名高中教师如何面对这一任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回答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 教学的结构通常被视为由三大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这种界定可以说是现代把握教学结构的最经典的模型。不过,如前所述,作为三大要素之一的“教材”却是涵义多歧的术语:其最普遍的广义的界定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当然盖了教科书,但不限于教科书;而教科书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系统编制、供教学用的学生用书 [①]。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在近代国家的近代学校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往往凭借教科书制度,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历来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格和历史性格因此,无论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和经过专家或是行政权力严格审定的“权威性”上,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轻视教科书的任何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恰当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 “教科书中心主义”。
学科教学中体现的“教科书观”大体有三种;
1.“教教科书”。教科书就是学科课程和内容(内容及内容的系统安排)以及教材。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科书所提供的系统化的内容
2.“用教科书教”。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探讨学科课程与教科书,有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科书作为教材之一种加以利用。基于这种观念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不仅钻研教学方法,还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更好的教材开发和学科课程与教材的创造:
3“不用教科书教”。这是一种教科书否定论或是教科书有害论。在这种场台,其实是以教师或是教师集体的教材开发、课程与学科的自主编制为前提的。
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 [②]”。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教学过程方面的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等。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课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出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生?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我们可以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笔者认为,历史课只有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即学生能够从中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能够感悟到现代公民应有的准则,能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利用它形成 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等,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新程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目的观,使历史课程凸现公民教育的宗旨,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态形式的历史课程”,从而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落到实处。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很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就“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三)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如今,在许多国家,中小学的课堂用粉笔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在黑板和讲台面前,面对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展开单向传递的课堂情景,正在进入博物馆的资料室。在新的课堂里,学生围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单元学习。在课堂里,运用大量的资料,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因为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学生的体验;3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4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它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历史方面的调查,考察历史遗迹、遗址,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写家庭简史,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另外,还应积极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影片、模型、挂图、多媒体、网络等,努力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网络教学。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抛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课程改革所期望的目标。新课程应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引发深层的思考为核心。

三、转变课程评价观
学业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在功利主义思潮泛不滥和诚信制度缺失的背景下考试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业评价方式,考试不仅不是课程的“仆人”,反而成了“上帝”,由此也把教师和学生带进了误区。2002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学业评价要在不同层面上发生重大变革。2003年4月出版的《课标》提出,学习评价必须以《课标》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的探索。基于这些要求,我们认为对高中生历史学业评价改革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过去“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仅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使不少学生成了失败者而生活在灰暗的心理状态中,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因此,历史教师应注意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以前的分数评价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这种评价有三种缺点:
1学生总有进入最差档的。如,有的学生尽管考了90分但可能仍是最后一名学生。2总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不了名额有限的第一名。3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标转移,使孩子更关心竞争的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
采用“比值法”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消除以上弊端,“比值”是学生上次成绩与本次成绩的比较值,是学生个体成绩浮动的反映,“比较评价法”淡化了名次效应。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信心。就算“比值”降低了,学生也容易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调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不去怨天尤人。

(三)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教学的效果发生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方面,有的方面,教学效果能够即刻显现,有的方面,经过一定的练习,也会很快发生行为上的变化;但有些方面,它的效果发生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信念态度智能等方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长远效果,现在很难预测。因此评价还需关注其长期效果。
小结
课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场运动或一次事件!教育改革更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人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尽快学会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才能使新的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改革的春天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奇.学习理论[M].汉口: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傅建明.教育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伍新春,康长运.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庞伟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汉国,王斯徳.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