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尽显新魅力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尽显新魅力
 

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新课程就从以下几方面很好的展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
一、学习内容贴近生活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充满情趣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去领略、感知、探讨和发现。
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就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了。 “比一比”这节课的情景是农村小学校园的一角,果树、石桌、石凳、电线杆,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为进行人及物体的比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面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在比高矮时,学生纷纷站起来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比着。比轻重时,学生拿出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蔬菜和水果,相互比较着轻重。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利用一块橡皮和一把学生尺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跷跷板,把柿子和石榴分别放在两端,轻松地比较出了它们的重量。其他学生看见了,纷纷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找一根绳把柿子和石榴分别系在两端,把绳的中点挂在铅笔上,观察绳子往哪边掉,以此来判断哪边的比较重。虽然这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已经运用了杠杆和滑轮的原理,但他们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与数学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学生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验巧妙地运用到了同样来自于生活的数学题中,不仅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激发起了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创新的欲望。我们要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幼芽在低年级时就萌发,为他们今后思维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 学习活动加入游戏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认认真真地上完40分钟的课,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努力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游戏带进课堂,让他们能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呢?
在学习“加和减”这部分内容时,面对一道道的计算题,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算,一遍又一遍地写,实在觉得乏味。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小猫钓鱼。把一个个算式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作为“鱼竿”,制作一条条写着算式答案的“鱼”,让学生戴着小猫的头饰、拿着“鱼竿”去“钓鱼”。如果“钓”到了正确的“鱼”,那么那条“鱼”就奖励给那只“小猫”。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巩固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我还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游戏,然后恰当地运用到我的数学教学中。在游戏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能有“丰富的感觉”。我不断地给予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
三、学习过程体现自主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句话充分显示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位置上,让他们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获得成功的体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在教学“认一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初步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1、 找一找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并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壳、乒乓球、易拉罐、魔方等。
2、 分一分
四人小组把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分开,学生操作后提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叙述自己分的理由。
3、 辨一辨
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后,就要让他们辨认和区别这四种立体图形。首先在教师引导下练习(1)摸一摸:教师说出名称,学生找相应的实物摸一摸,进一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2)找一找:教师出示立体图形,学生找出相应的实物。(3)想一想:教师说名称,学生想图形。(4)说一说:列举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然后进行小组练习(1)猜一猜:摸出一种物体判断它的形状。(2)摸一摸:按同学说的要求摸出相应的物体。(3)搭一搭:小组合作利用搭出自己最喜欢的模型。(4)滚一滚:找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滚一滚。(5)捏一捏:利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立体图形。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滚一滚、搭一搭、捏一捏每种物体,学生深刻地感知了各种物体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再次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四、 学习评价主张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 “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如果学生作业中出现了有创造性的答案,我们可以另外给他一些激励的评语,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如在“分一分”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番茄、青菜、樱桃、苹果、黄瓜、扁豆、青椒、葡萄、萝卜、草莓,可以怎么分?大部分的学生按照常规的思维把它们分成了蔬菜和水果两大类。教师点拨:是否还有其他的分发?经过思考,有个学生发现了新的办法:把它们按照颜色来分类。教师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其他学生思考得更认真了。不久又有几个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可以按形状来分、可以按能不能生吃来分……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我们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地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我们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意义,满怀热情和信心,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此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