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乡土课堂论文:教学媒体应用探究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乡土课堂:教学媒体应用探究
近年来,课堂教学媒体的应用研究层出不穷,尤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见仁见智。而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多有研究,然而,如何利用乡土资源通过教学媒体在课堂中巧妙地呈现却少有研究,本文将通过一定的案例以及自身的实践讲述乡土课堂中教学媒体的灵活应用,以期在乡土教育的大环境下对课堂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必须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崇明县关于实施主动有效课堂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依托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用好乡土资源、在线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
一、问题和价值
(一)如今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拿来主义和安于现状的现象,对于乡土资源的利用缺乏一定的认识且未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融入教学活动中,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乡土资源媒体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意义的认识,缺乏教学媒体利用对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促进作用的认知,更缺乏教学媒体制作的技能技巧。
(二)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有两种形式。
1、在乡土的实境中开展教学活动,进入乡土的实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考察、参观、讲解、实验、实践等。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首先是过多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时间上不允许。其次是许多的乡土教学资源分布地域广泛,开展活动就财力、精力、物力上来说是无法全部实现的。再有就是某些乡土资源具有动态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观察分析、实践体验活动。
2、将乡土资源搬进课堂,解决教学时空问题,其关键在于有效地教学媒体的制作。乡土资源的存在是散状、无规律的存在于自然及社会中,媒体制作的意义在于,首先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有系统、有重点的进行选择、梳理和排序,其次是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对乡土资源的育人价值进行提析,使之更有教育的意义;另外是对微观或者高速运转的资源进行放大、定格,能够更直观地呈现于课堂教学中。
(三)、乡土课堂中教学媒体的应用,其价值在于能创设乡土情境来引入课堂、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弥补教材中的缺陷。
1、创设乡土课堂情境
  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乡土教学媒体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化解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某些课堂教学内容简单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贴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乡土素材,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并通过教学媒体的呈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真实贴近的材料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是其他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3、增强教育实效
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4、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乡土内容,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乡土课堂教学媒体的制作
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环境的教学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呢,而乡土课堂教学媒体在制作上具有与其他教学媒体不同的制作途径和方法,常用的乡土课堂教学媒体一般有实物性教学媒体如:实物、实境、文本材料、操作工具或材料、模拟场景(场馆类模拟场景和微型实景)等和信息类教学媒体如:图片、视频、网站、多媒体课件等
乡土课堂中较为常用的有微型实景和多媒体课件两种教学媒体。
(一)微型实景
依据乡土资源的特点我们发现微型实景的创设在乡土课堂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微型实景顾名思义是指把乡土资源实际场景在课堂中浓缩的呈现,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实景,再现乡土资源的方式,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1、微型实景的分类与设计
依据微型实景呈现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生产、生活性微型实景、实物性微型实景、案例性微型实景。
(1)生产、生活性微型实景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再现乡土生产、生活情境,设置乡土生产、生活的部分片段,充分展示乡土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设置反映农耕场景的片段、崇明开垦围田的场景、反映崇明生活习惯的一些微型实景。
如YA小学的微型蟹塘是学校为开展乡土教学活动而创设的微型实景,与学校的三类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在基础课程中的渗透和挖掘,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探究等课程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关于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蟹塘的形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出长与宽,来应用于本课教学中。美术课堂中采用微型蟹塘中的实物蟹进行绘画以及通过观察描绘整个蟹塘的美景等一些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对崇明中华绒毛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等进行观察,对整个蟹塘的布局、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并撰写文章,从而加深对学校微型蟹塘的了解。微型蟹塘的创设与课程的结合对学生乡情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实物性微型实景制作
某些实物性教学媒体由于过于庞大不便直接进入课堂、部分媒体资料受时空的影响,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观察,那么我们就采用创设实物性微型实景的方法,教师通过自身实地观察或资料收集等方法,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创设出与实际场景类似的浓缩实物场景。
如CJZ小学的鸟文化教学活动中,一堂关于东滩鸟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气候因素的影响,野外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切实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采用布置微型实景的方法,通过网络资料的收集和平时拍摄到的鸟类图片,在教室内以1:1的比例布置东滩湿地中常见的30多种不同种类鸟类的图片,并借用实验室现有的鸟类标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又合理的穿插不同鸟类鸣叫的声音,再现了东滩鸟类活动逼真的模拟场景。
如美术课《崇明灶花》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如今崇明地区普通家庭中少有土灶的存在,学生缺乏对旧时灶间的整体概念的认识,教师为再现崇明灶花的真实场景,与劳动技术课相结合,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出崇明灶间中的土灶、传统碗橱、方桌、条凳、隔墙、火钳、烧火凳等灶间的基本设施,并在土灶上进行绘画,描绘出崇明土灶的绘画特色,传承和发扬了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
(3)案例性微型实景制作
对于某些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就需要采用案例性微型实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体会和反思,如名人烈士事迹、文学艺术介绍、历史文化等。可采用故事演讲、资料介绍、角色扮演等形式。
如初中七年级历史《辽阔帝国的统治》课中,学生通过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资料收集,以资料介绍的形式对崇明海运贸易的历史文化,崇明沙船的由来,崇明沙船的发展历史以及崇明享誉海内外的“海运三杰”历史名人的介绍,通过学生的介绍和讲解,再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场景。
如拓展课程《岛之恋----崇明特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借助物产头饰的形式分别对崇明的地方性特色产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增强了对本地特产的了解,进一步增强爱乡的热情。
2微型实景的制作要求
(1)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制作微型实景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智力发展能力的微型实景才能在乡土课堂教学中具有效能。过深的不适用于小学初中学段的学生,过简单的也不适宜于高中学段的学生。把握好创设的情境所适应的年龄结构是关键。
(2)必须适量应用避免滥用
学科教学有他的具体教学目标,适量的通过乡土微型实景来创设情境,以达到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不要过多的采用微型实景而忽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3)必须注意素材的生动性
选择和创设乡土微型实景要注意内容的生动性,要把乡土素材生动的呈现给学生,需要教师对所选素材仔细的分析和选择。
(4)必须把握多样的素材内容
渗透微型实景的乡土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宽广,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必须把握好知识的多样性,使呈现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防止偏离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为教学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
通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在课件中却很少渗透乡土素材,那么如何才能制作渗透乡土素材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高效。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的制作无外乎几个步骤,但对于乡土课堂的媒体制作在制作环节中却更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的要素。以科教版七年级劳动技术第三单元金属丝工艺—自行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如何与乡土资源整合,并且要做到多媒体制作流程中的各环节间的逻辑互助关系。
(1)课题选择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面较为宽广,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渗透乡土教育资源的,所以在制作时必须考虑到课题内容中是否具有乡土素材的切入点并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自行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劳动技术课中十分普通的课程,但对于崇明本地区来讲,它就是一堂具有渗透乡土切入点的课堂,由于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旅游,并经常举办环崇明岛国际女子公路自行车赛,这一重大赛事在崇明的落户,是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个肯定,以此作为课堂引入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爱乡情怀。
(2)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际是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一个教学媒体,在教学设计中以课堂引入或以重点、难点的突破点为有效途径就可以把乡土资源素材合理的利用好。
自行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教学设计中包含了情景引入、要点介绍、实践创新、交流评价以及作品欣赏五大环节,首先在情景引入中设计播放崇明举办的环崇明岛国际女子公路自行车赛的视频的环节来感受国际自行车赛的浓厚气氛从而增强对乡土的热爱。在要点介绍中以学生常见的自行车实物以及自行车图片来进一步了解自行车主要部件的名称,并通过自行车具体零件制作过程视频来掌握自行车模型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领,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3)系统设计 是课件前期制作的重要环节,依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设计对课件的内容、页的分布以及页与页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进一步理清教学活动的脉络。
按照教学设计的几大环节,对课件的前期制作有一个具体的步骤安排,在制作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做到页与页之间的衔接关系。自行车一课的课间安排顺序为课题—引入问题设置—自行车赛视频展示—要点介绍问题引入—部件名称介绍—制作视频展示—学习单填写及实践制作—交流与评价—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紧扣。
(4)准备素材 依据教学内容收集素材,乡土性素材的收集必须适当的增加同类素材的数量,以便于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筛选和替换。素材的准备可通过文本资料收集、实地考查收集、网络资源收集和调查访谈等方法,从而获得典型的素材资源。
对于课件素材的准备可以是教师单独完成,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寻找与挖掘,学生通过对媒体素材的收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件中出现学生提供的媒体资源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亲切感,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自行车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寻找有关崇明自行车赛的视频资料,拍摄有关自行车的结构图片,从而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和熟悉,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提供的素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筛选和整理,选用部分资源进行应用。
(5)课件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的过程合理的制作,注意文字处理的合理性、图片处理的效果、音频、视频的处理技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更要注意整体色调风格的协调。
自行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中以简洁明了的制作风格,在出现自行车赛视频时合理的使用了超链接的方式,链接过程完整。在介绍自行车各部件名称时,针对图片逐个呈现,使图片与文字巧妙地衔接起来,制作流程的介绍过程中又注意到了ppt呈现和板书呈现同步进行的环节,弥补了一定的缺陷。
(6)试用评价 为确保课件能在课堂教学中顺利的展示,必须对已完成的课件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模拟试验,通过试用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对于文字大小的观察,是否能让学生都能清晰可见,其次是在音频、视频的链接环节上是否操作灵活,整个课件展示过程是否协调统一。
(7)反馈修改 对试用过程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更正,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
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对于乡土课堂的多媒体制作除了必须遵循教学性、控制性、简约性和艺术性原则外,更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特性。
(1)素材资源的科学性
使用的乡土资源要科学。重视对材料的甄别和考证,乡土资源类别繁多,教师在使用资源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考查和验证,才能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对于某些不符合或者说带有迷信色彩的素材不应出现于课堂教学之中。
(2)注意素材的真实性
乡土素材的课堂渗透必须注意素材的真实有效,真实的图片资料、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真实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
(3)把握素材的经典性
适用于课件中的素材资源是教师在众多同类资源中筛选而来的,在这其中必须具有典型特征,况且能很好的反映主题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考虑素材的适宜性
不是所有的乡土素材都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素材资源,并能依据不同学生年龄段选择适宜的素材。
乡土微型实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虽然只是小小的一股支流,但同时却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乡土课堂中的教学媒体应用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为教育教学开辟一条新的捷径,为主动有效课堂的顺利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