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劳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但就多年的劳技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劳技课堂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现象一: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很容易会对某一劳技工具或其它事物进行无意义的谈论,进而影响同组的其他成员。
现象二: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经常是组里的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包办,其余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现象三: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时,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象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特别兴奋,比如大声讲话、争论声音过大,随便走动等吵闹现象。
现象五:组间交流效果欠佳。刚对一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评,就下课了,导致其他小组不能及时反馈,使交流留于形式。
上述这些现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很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在劳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那么如何避免此类现象,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课堂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实施阶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一、 激发合作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设的效果,对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简单地把学习看做是“你输我赢”的竞争活动,在学习上大都是“独善其行”的个人单干,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对于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策略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化需求最强烈、最向往社会互动的群体,合作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内在吸引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可行的。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动机强弱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激发?
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策略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教师在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更应该充分重视利用外部奖励的办法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可以采取组间竞争的形式来促进组内合作,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观念,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合作互助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并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心理上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这时教师就应该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热情。将最初的外在动机平稳地转化成稳定而持久的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准备阶段,利用创设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现场示范、影视画面、言语描述、体态语言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营造一个充满合作氛围的课堂。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应该意识到要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除了组织形式吸引学生外,还要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建立起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中国结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制作了一个组合中国结。在上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制作好的组合结,学生都睁大眼睛,大为惊叹,都想知道手里的一堆绳子怎么就变成了如此漂亮的中国结,那些珠子、坠子又是如何串联上去的呢?这样的课堂开场,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分组制作时,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中去,使合作学习达到预先设置的效果。
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任务选择
劳技课程是一门将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合作完成呢?
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就说明了在劳技课程教学中,应该选择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任务。在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相当的难度,要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这种任务学生单凭个人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开展讨论或协作。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要求,教学材料的不同性质,班级群体的不同水平,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是否需要合作学习做出选择。
劳技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一般要求学生在技能方面已经有了熟练的掌握,并且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更深的探讨和加强,同时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综合的主题目标来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准备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在进行活动前,应该对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合理的分配学习任务、分配合作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指导合作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和矛盾、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其次还要做好一些必要的物质支持。由于中学劳技课的课时有限,要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效率,避免学生在合作时陷入无材料可做的处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合作学习的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材料、工具、图纸等物质支持。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从小组合作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对同样的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与学的意向的明确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有效地开展合作活动,并可使学生按照明示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估。
在劳技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明确具体地说明学生要做什么,让学生确切知道他们通过这次合作学习将能做哪些事情,要掌握哪些新的知识技能和合作性技能。
根据小组间客观存在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异,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目标的具体形式是可以不同的。在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的合作小组,教师需要对目标作清晰、详细、完整的阐述。比如在上陶泥制作的时候,有个别合作小组认知能力较弱,我对这个小组提出的合作学习目标就是明确、详细的,我告诉这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工完成几项任务:一是对陶器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二是对陶器的制作手法进行研究,三是对陶器的文化影响进行研究。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也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最后将研究结果写成书面材料,在班级交流。明确了目标以后,我对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将学习任务落实到个人,然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头查找资料,最后顺利地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
五、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与展开环节的课堂结构是否得以优化有关。劳技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教师面向全班授课必须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师讲授与小组活动这两个环节进行优化。
(1) 优化教师授课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教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其次指导学生解决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在每组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时,说明报告者和倾听者的职责。教师的讲授应该贯穿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而讲授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并且至始至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2) 优化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活动中需要对一些方面进行记录,这是为了作为结果评价的参照,也是为了帮助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记录的方面可以包括:合作情况即每个组员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活动任务进展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障碍和疑惑,以及这些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的体验,体会和总结,小组内部的评价等。
六、 重视班级组间的交流、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的阶段也是进行集体评价的教学时间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小组和个人的评价是否公正,奖励是否适当,是否能激起学生今后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根据劳技学科特点,教师评价方式以相互交流作为本质目的,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进行小组活动的总结归纳。同时可以举行某种结束活动,以便小组成员相互感激彼此的帮助,总结在这次合作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比如,拍小组合影,张贴或展示集体合作成果等。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使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得到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对合作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中学劳技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运用,但对于实施过程中的诸多不足,还需要我们劳技教师通过学习教学新理念,通过日常教学的探索,寻求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劳技的课堂上展现实效的更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