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是当下许多学校追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为此制定了“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老师都能按照这一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备课和教学。从备课看,老师专业素养深厚,基本功很扎实,整个教学设计也富有创新;从施教过程看,都能按照学案思路展开教学,课堂上都有热烈的小组讨论,气氛相当热闹。但在“老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的教学要求下,有些老师的讲授还没有充分展开,只好仓促地转入学生活动。由于老师讲的大都是新课,学生课前预习很多又流于形式,突然进行一个讨论环节,在一个笼统的大问题下,学生只好听从老师的要求装腔作势地讨论。试想,只为活跃课堂氛围,只为体现教学互动环节而进行的讨论,能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吗?笔者通过平时的实践和观察,认为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讨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的讨论问题没有讨论价值。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宽泛,没有具体指向性,学生讨论陷入迷惘之中,也只能绕着话题打旋儿,有些学生干脆趁机开小差。如一位教师执教《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在理清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给课文分几段,如何分段。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明显,依据初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无需讨论,结合题目,独立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出来。后来,他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鲁迅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等问题。尽管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课上小组成员津津有味的念着大段大段著名学者们的评论,但这是学生自己思想的交流吗?另外,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中学语文应该完成的任务吗?另一位教师上《论语十则》时,曾让初一的学生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哪一部?孔子的纪念室在哪些地方?这样的小组讨论没多大意义,也看不出明确的学习目的,讨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学生的学习很盲目,无根无据,无病呻吟。讨论貌似热闹,实则毫无价值。
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没有调控好节奏。
我们时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小组开始讨论,学生们转身、搬凳子、坐稳后,面面相觑,慢慢回想老师的提问。一位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学生也聊上了,大家各说各的,或者讨论时,全组成员都看着学习组长,等组长报“答案”。教师设定的“讨论时间”一到,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讨论时间的利用率很低,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是讨论了。教师只注重个别精英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是不是每个成员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探究,是否有补充、有争论,是否进入角色?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经过讨论,是不是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小组意见?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关注的,否则,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摆设,甚至是做作。有一次在校内教研课中,一位老师在品读课文环节,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两分钟还没到,又让学生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讨论之前的充分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了讨论状态。实际上正因为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讨论成了无本之木,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三、小组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讨论学习最终形成的成果应是小组中各成员智慧的结晶。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及相关要求。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分工的小组讨论容易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要求讨论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开始讨论了,表面看场面非常热烈,但仔细观察,讨论比较主动积极的只是几个学生,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上台发言,发言的也是这几位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而小组中的多数成员则成了摆设,游离于主体之外,被动的接受讨论的结果。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滋生懒惰,丧失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角色定位,这也就是课堂上讨论的场面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聊聊无几的原因了,讨论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四、讨论过程缺乏老师的引导。
所谓教学,就是老师“教”与学生“学”高度的统一,小组讨论不只限于生生互动,也需要老师参与其中,把讨论掀向高潮。若抛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去自由讨论,哪怕是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老师也一概包容,没有对之正确引导。老师在前台静观其变,对小组讨论不作点拨,也下台去聆听学生讨论交流的心声。当学生讨论几分钟后,老师收网把学生讨论结果做了个简单归纳综合。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讨论严重脱节,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无效的研讨。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性呢?
第一,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对讨论内容的把握需要教师善于从教材的内容、文章的形式和学生的质疑中选取精要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比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其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活学生思维,推动学生阅读思考的进程,增强讨论的效果。教学内容、任务和目的与课堂的时限性的矛盾,决定了讨论的内容往往比较集中单一,这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须从教材和学生质疑中选取精要问题作为讨论内容的主要原因。如果课堂上频繁使用讨论这种方式,势必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教师在精选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所选疑难问题必须是既有讨论价值,学生又有讨论的兴趣,或分歧较大又有意义有代表性,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突出教学重点。那种答案一目了然,或者学生稍加思考就能领会的问题绝对不能出现在课堂的小组讨论环节。
第二,让小组讨论的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按学生座位或原来编定的小组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交流,每次讨论都是那几个人,他们的思想没有更新,讨论很难有新的突破。因此,课堂上小组讨论形式力求多样化。如在空间安排上尝试临场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志同道合的学生就会组成联盟进行深入的讨论,不过这要求老师具有超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处理讨论内容时,可把一个大的问题切割成几个具体问题,然后按小组分工活动,最后在互相交流时共享成果,这种形式适合于连环问、追加问的问题讨论。在讨论互动环节上,老师可以改点名式、自由发言式为小组竞赛式,充分体现小组讨论的合力,还可以让各小组进行辩论式争论或进行接龙式的交流等等。总之讨论互动要灵活多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既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更能体验到合作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感。
第三,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和要求。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第四,小组讨论,老师要科学引导。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学应该体现出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也应该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老师不仅是小组讨论活动的总导演,还是参与整个活动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在小组讨论中,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各个小组去聆听他们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科学指导。有了老师的参与和指导,学生讨论问题的激情高涨,学生潜能也会瞬间迸发出来,就能探讨出更真、更深的结果,能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尤其在一些教研课或是公开课上,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不仅能舒缓授课老师的紧张情绪,还能充分体现出你的教学相长、民主教学理念,这为老师评课又增加了一个魅力指数。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讨论,共享讨论活动的乐趣。
另外,小组讨论还要灵活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和火候,即要讨论得是时候,也就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这是让讨论“实”而“活”的重要条件。为此,需要教师善于揣摩学生心理,“吃”透学生,体察学生需求,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和目的,善于审时度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如下态势和情势,均可看做是讨论的良好时机:(1)出现了新的语文知识、需要新的语文能力之时;(2)遇到了既是大家希望解决的又是有一定难度的语文教学范围内的问题时;(3)遇到了学生的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时;(4)遇到了大家都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时。时机一出现,教师便可当机立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讨论时教师仍要善于引导并时时关注形势发展;在时间上,尽量做到宜短则短,切忌时间过长。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语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效课堂模式显著特征之一。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探讨,多研究。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责任是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情境创设越新颖,组织越巧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越高,就越利于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总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