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前通过了“托福”与GRE考试,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到校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女导师给他派了任务,让他从2点到3点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实验室里恰好有一部电话,结果他从2点至3点的时间里,共打了40分钟的长途电话,与在美国的同学、朋友聊天。 到3月底,导师看过电话账单感到很奇怪,暗自思忖:“我哪里打过那么多长途电话?”仔细回忆,她才发现这些电话都是那位中国学生打的,于是就把他叫来询问:
“那天下午2点至3点,你在做什么?”
“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
“除了做实验,还做什么了吗?”
“没有。”
女教授对他公然说谎的行为感到很气愤,但她没有发火,她克制了自己的愤怒。
几天后,校方宣布,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被开除。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的“优秀学生”到美国不到半年就被当成“劣质学生”被清除,它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它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敲了一个警钟:我们现行的德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探究新德育,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新德育,是指新形势下德育的层次性、德育的真实性、德育的情感性、德育的理智性和德育的实践性五个方面。
一、德育的层次性
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绳。在我的日常化学教学中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我拉近与学生距离的一种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我国道德教育应该重新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后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注重层次性。
新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教育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这三个层次应该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时,我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和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外还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了解化学的情感,为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二、德育的真实性
诚实守信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教人说慌的例子比比皆是。上级来检查了,让孩子们说:“我们老师从来没有让我们罚抄”、“我们每天都准时放学”、“学校从不乱收费”……“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这个做人的标准也仅仅是挂在口头。
督导检查团要来复查普九的入学率、巩固率,有的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四处拉兵拉夫,今天将甲校的全体学生拉到乙校,教他们冒名顶替,填补空缺,明天又将乙校的学生拉到丙校,教他们张冠李戴,牛头马嘴,还美其名曰:“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谁能保证他不讲假话呢?
三、德育的情感性
人的精神生命应该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部分,其中感性生命更关注的是“直观”、是“情绪”、“情感”、“意志”等活动。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人性才能趋向完美。可见,“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德育的任务便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
可是,一些学校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里无一席之地。
德育对人的发展来说,不是提出一些外在的规范目标,而是要能自觉地为学生的道德生命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加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得有关知识,去显现现存状态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性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成长,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一课时,我找到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其中有湖北省宜昌市附近的一条河流的照片,同时告诉学生当地的居民编的顺口溜“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拉稀生癌。”使学生触目惊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德育的理智性
我们常听说一些学生为救人而牺牲的事情,在危险时刻救人,自然是崇高的因为所救生命珍贵无价。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牺牲者的生命同样也是珍贵的和无价的。因此,除去在极特殊生存情景之外,凡是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在道德上一般是不应提倡的。面对危险,中小学生该不该救人的问题,法律上已明确了,今天似乎不需要再争论了,因为我们要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为弘扬少年的崇高精神而支持和提倡这种悲剧性的英雄行为。
法律要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可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却是在崇高的名义下鼓励儿童主动弃生命权。在丝毫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公共舆论对儿童的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加褒扬,这不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吗?多点生命的保护意识,就会少点“英雄出少年”的悲剧。
五、德育的实践性
我们的德育需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生命质量。新德育应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要他在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生活,那么这份经历、感受与体验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财富。
德育只有唤起学生的自我思考,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应该变革那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手脚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在行动中习得生存本领,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哲理。一句话,就是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在现在的化学教学中我常常说,如果你学好化学就能为地震灾区服务了,比如为汶川的人民配制消毒液等。所以在学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我安排了配制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
总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潜移默化地逐渐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有聪明的头脑,更应具有良好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