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课改一起成长
——《溶解》一课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驾驭自然教材,我在《溶解》一课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念入手,让同学们猜一猜,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里中,用小棒搅拌食盐会怎样?话音一落,人人争先恐后,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食盐会溶解掉;有的说,食盐会没有了;食盐是用海水晒出来的,把食盐放入水里搅拌不就成了海水了吗?有的说,把食盐放入水里搅拌不就成了盐水了吗?还有的说:我知道,盐能溶解于水,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盐商,有一天赶着一头驴去买盐,回家时路过一条河,驴吃力地驮着两大袋盐,过河一不小心跌进河里,当它好不容易从水里爬到岸上时,它感到背上轻了很多------,老师,我就是这样判断盐能溶解于水的。在这位同学讲故事时,其余同学静听着连大气都不敢出,而且还自发地给他热烈的掌声,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不言而喻,这是我从未见到的情景。我抓住这良好的时机,让全体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拿出来验证(一小包食盐、一次性杯子、筷子),很快学生就有了发现:变成极小微粒。学生回答,我适时板书:
放入水中 (溶解)
颗粒 变成极小 微粒
学生自己通过猜想—探究—发现科学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反思:我发现自己与课改一起成长,我的教育观念在转变,我的教育行为也在转变。这是我想起以前上这节课的情景:1998年,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在我的监控之中,他们所做的实验,步骤均有我指令。如:(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一号包把食盐放入水中(2)用木棒搅拌看发现了什么变化------;2002年我又上这节课,这时做法是:我在学生实验之前,给每组提供一份实验材料(有食盐、糖、高锰酸钾和3个杯子装满水,若干根小棒),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在小组讨论后动手操作,虽然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但是学生的热情不够,思想受限于课内,还是重知识、技能,缺乏情感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侯,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本节课引入仅仅只是让学生猜猜,没有更多的语言修辞。可学生的课堂表现令人欣慰,能从本学科想到相关学科,能从课内想到课外,能从身边想到社会。人人积极参与,个个体验成功,处处充满欢乐。一节课的成功尽写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