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我与课改共成长征文稿 小学数学
发布者:吾爱  来源:zhaojiaoan.com  

与课改一起成长
目前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的形式有:项目组教研活动、校区教研活动以及备课组教研活动,不同的教研形式有其共同的特征,体现在“有效的保障措施、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研究方式、有效的达标策略、有效的评价办法”等等。
但备课组教研活动又有异于其他形式的教研活动,它是教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形式教研活动的有力补充。那么,如何深入开展备课组教研活动?如何有效提升组内教师的专业素养?下面就与大家交流近一年来关于“如何开展备课组教研活动”的体验”。

一、教材分析——为了能真正走进知识背后的知识:
我组仅有一位教师实践过四年级新教材,基于教师的整体情况,我们对教材分析有着较高的要求:
个体研读:会前自读,找出问题,促进教师理念提升。
同伴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团队整体发展。
实践反思:实践体验,反思成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个体研读:
每月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对大家而言是非常精贵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想在活动结束时内心受到涤荡、受到震撼,而如果采取长篇累读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参与者的内心是失望的,收获当然是甚微的。
钱华老师曾说,个体研读是教师独立钻研教学、加强自身修养、深化认识、提升能力、促进成长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思想氛围,我们将学习活动从活动室内拓展到活动室外,空间与时间上的拓展,有效地促使了教师向着既定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个体研读,要做到“四备、三想、二比”。
“四备”:
(1)备教材 梳理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确立及重难点等;
(2)备内容 编写意图、知识的内在联系,与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及有价值的数学等;
(3)备方法 教与学的策略,学习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具体安排等;
(4)备练习 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生活性、操作实践性等。
“三想”:
(1)想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总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材内容体现怎样的教学目标,要达到怎样的教学要求,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怎样发展等,都是我们在研读教材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2)想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 我们翻看教材,阅读教材,还要思考如下一些问题:教材体现了编者怎样的意图?我们的学生具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能不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怎样的平台,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数学方法?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使学生突破认识和理解上的障碍,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
(3)想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个体自读中去分析、去思考。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在研读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做”,使我们在教材研读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得”。
“二比”:
(1)新旧教材的对比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内容结构、教材呈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更可以从对比中理解新课标的精神与指导思想。
这是我组老师活动前做的一份关于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教材分析对比情况说明:
相似处:
1、借助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认识小数;
2、小数数位顺序表;
3、小数的性质及大小比较;
4、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本章难点);
5、笔算小数加减法,口算有效数字是两位的加减法;
6、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注意点:
1、个位才是位名的对称中心——小数点的功能只是告诉我们个位在哪里;
2、不要出现纯小数<1,带小数>1的结论或类似习题;
3、小数大小比较从两个角度展开,即分数角度和多位数角度,在比较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A、分数角度:拆分成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
B、多位数角度:这种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相类同
4、“小数的性质”表述不同,多了“部分”两个字;
说明:A、整数也是小数,如:10是整数,也是特殊小数
B、若采用原来说法容易产生困惑,如下:
产生10=10=1的困惑,所以将“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
5、小数加减法:
A、横式计算:利用小数组成进行分拆
B、竖式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作比较,重点点评
C、被减数小数部分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联想小数的性质,降低计算难度
6、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A、利用数射线来探究
B、利用计算起来探究
C、利用计数单位来探究——一期教材第9册
重点练:补零练习、利用规律计算、单位换算
(2)新教材不同版本的对比 新教材的不同版本也有着诸多变化,通过对比,更促进了我们对教材的深入思考。
2、同伴互助
因为我们所做的教材分析活动前的比重较大,所以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也会形成一些经验和建议,这些问题、经验和建议就是同伴进行互助的好素材,这样我们就能在活动中进行“共享共议”,从而在相互合作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享经验和成果,每每看到参与者高兴地走出活动室,我想教师们是满意的,内心是喜悦的,收获是丰厚的。
陈红老师曾说,同伴互助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体优势,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由于备课组中的教师个人经历不同,思考不同,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同伴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渗透,有利于教师共同成长。
3、实践反思
教材研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学的能力,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我们又要经过教学实践,进一步来反思我们的教材研读。
通过教学反思,看我们是否通过教材研读,更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理解了教学要求,掌握了知识重难点;我们的预设和备课有没有变化,教学形式有没有变化。通过反思来分析自己的教材研读情况,能够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促进自己更好地进行教材研读,提升教学预设能力,提高教学把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实践——为了能不断激励教师们推陈出新:
上学期我们数学项目组开展了名为“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与反思”的专题学习活动,教师们对新授课有了深入的研究与长足的进步,以“探究促发展”的课程思想已贯穿到课堂的里里外外。而新课程下的复习课、练习课却成为不少老师亟待改善与提高的课型。教师们的问卷调查以及一份份复习课教学案例就揭示了诸多困惑:资料缺、经验少、难度大。但许多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学生若能从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复习的价值,并从中触摸到学习活动与自身成长间的联系,他们就会自主地以高涨的热情去关注复习内容,其价值是巨大的。
围绕本学期项目组的专题研究内容:复习课与练习课的展示与研讨,我又在不停的思考:我们的备课组该为老师们提供哪些服务呢?
备课组的主要工作是集体备课,要把骨干教师展示课和青年教师实践课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教法,既要让开课者展示教学风采,更应注重对课堂的研与评,要以评为主,最终形成备课组共识的优秀教法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在组内老师的共同协作下,我们备课组成功开展了“理念学习——教学设计——说课评点——课堂实践——评课研讨——案例分析”开放式教学系列研讨活动。
青年教师陈磊在第三周就要进行一堂教学实践课。资料缺、经验少、难度大的问题,又加上了一个时间紧,这可是个烫手的山芋——难干啊!好在开学前我们已做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复习课》理论学习这个部分的功课,所以开学初我们就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
我们组的老师纷纷行动起来,更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对选定的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备课组再推出一节观摩课。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和备课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通过不断的实践、比较,我们愈来愈多的教师深深明晰了复习课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纷纷投入到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在磨砺中体验着,在体验中收获着,在收获中反思着。
实践课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启迪,邱虹、陆庆峰、张增华、黄爱华等老师都深切的感受到:新课程背景下的复习课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复习课也应同新授课那样,充满乐趣、蕴涵挑战……还课堂于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实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生机勃勃!
陈磊老师实践后也深有体会,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常常需要对某一专题进行持续性的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使我深有体会,我们的教研活动不应该是平面内的重复循环,而应该是螺旋式的渐进上升,研究过程是否渐进发展直接反映了团队的整体水平。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四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务实的备课组活动使组内的教师相互促进,快速成长。组内有两位老师在区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在区级范围内开课、多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师们的成长也激发了我们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音频传。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全面深入开展教研工作,强化质量意识;围绕项目组提出的专题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可以说,以“新教材为载体,专题研究为龙头,课堂实践为平台,网络教研为窗口”是这一年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还有诸多困惑,但我们会永远本着“研究——我们的工作方式,精致——工作需要的品质”将工作做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