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较强的学
科。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程中实现的。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现实生活着手。例如: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城开车前往B城,甲开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开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B城?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如何做好学生思维的引路人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维,重点就在于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择点。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经常探讨关键问题,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展开观察、分析之前,就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独自进行思维,自我判断总结。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呢?首先,必须把他贯串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与每个教学内容都应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总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 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目的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 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快速、健康、聪明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