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您需要的资源啦!?本站所有软件高速免费下载,记得下次再来哦,找教案个人博客您下载的首选
软件大小:0 Bytes 下载次数:0
更新时间:2012-09-24 07:20:00
谢谢关注。
不能下载请报告错误,谢谢
医学传感器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软件简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学前班转入小学,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学生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地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1)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2)“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3)“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4)“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5)“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1)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2)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3)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 精心设计学习和训练的案例与步骤,为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能力提供必要资源。
4.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素材。
5.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
6.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