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您需要的资源啦!?本站所有软件高速免费下载,记得下次再来哦,找教案个人博客您下载的首选
软件大小:0 Bytes 下载次数:0
更新时间:2012-05-29 14:04:00
谢谢关注。
不能下载请报告错误,谢谢
文明中心——城市说课稿
问号之歌说课稿

软件简介: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评课稿
对于初二《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来说,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史导论”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处理,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得出相应的结论。它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筛选、分析而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出自自己的发现而非教师的灌输。通过这一模式,既达到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又达到了得出认识、以史为鉴的效果。聆听了学科基地骨干教师沈勤勤、平湖名师城关中学盛美玲老师分别开八年级《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研讨课,下面谈谈对两堂课在史料切入与师生研讨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借鉴之处:
1、结合学校改革,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南市中学沈老师是以助学稿为载体,由三大时间段组成的“252课堂教学模式”分别为:开始的10分钟让同学充分自主学习交流,老师精讲部分25分钟,最后巩固精炼10分钟;城关中学盛老师开展了8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了自学指导,使学生自学目的明确。两堂课讲练结合,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强情感培养
两位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在上课之前,两位老师都以法国国歌《马赛曲》导入新课,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的情境,也是在“酝酿”情感,构建起情感的基石。教学时,两位老师也不断通过图片等史料进行情感的渗透。
3、借助史料,努力完成教学重点
两位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法国大革命的相关资料,也注意了史料选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多面性的原则。两位老师所选择的史料既有文献资料、图片和数据,也有评论性的文章。这些史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4,结合板书,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特别是利用好了板书的作用。沈老师的板书是在学生导学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列出的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结构体系。整堂课沈老师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从简到难,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盛老师的板书除了突出教学的重点,还特别注重三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结果,使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三次起义是一步步向前深入发展的。这些板书不仅精练,而且把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了多媒体“如虎添翼”的作用。
二、商榷之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个人对这两堂课提出的几点意见,请指正。
1、巧妙设问,使师生研讨更有效
(1)设问要多角度、多方面。有时,史料就一种,但是各人对史料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角度,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多方面考虑,多角度设计。两位老师在最后的练习巩固部分,运用了同样的史料设计了不同的三个问题,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那第一问来说,沈老师问:“两次革命开始的标志”,而盛老师问:“材料分别指哪两次革命”,显然第二问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因为在材料里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2)设问切口要小,有梯度。沈老师出示了两段材料,一是关于《人权宣言》的,二是启蒙运动的,问:二则材料有什么共同之处?由此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样的设计缺少梯度和明确的指向性;而盛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则改为切口更小,问题更有层次性,与材料的结合更紧密的设问。“人权宣言的内容是什么?符合启蒙运动哪些思想家的观点?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什么关系?”
2、结论是出自自己的发现而非教师的灌输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常常是按“史料切入→问题引导→师生研讨→形成共识”的流程进行。在沈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结论都是教师灌输的,比如对于本课的难点“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就是首先由教师得出,然后让学生去寻找史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找到详实的史料,也就难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了。
3、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研讨”是围绕史料与问题,以“学术平等”“鼓励交锋”与“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探究过程。但是课堂上教师往往抛出有目的的标准答案的设问,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程序上来,结果使学生的思维由开放变得约束。比如盛老师让学生比较“三次武装起义的异同点”,接着马上提示:从革命对象、成果、领导者、主力军等方面人手。这样学生就最终被禁锢在规定的框框内了,要知道: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才是研讨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