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校园活动家长会

教师发言稿 学生家长我有话要说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5-21 09:2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我有话要说
  •   公告:

    

学生家长:我有话要说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过程中最早的一个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最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受家庭的影响,身心上不打上家庭的“烙印”。一般情况,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天都和家长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接受着家长对其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和教育。即使入学以后,孩子每天也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与父母长辈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他也仍然接受着来自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甚至是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不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养成的不良人格有软弱、偏执、不自信、抗挫无能、暴躁、攻击等人格异常或明显偏离的人格障碍。在那次调查中有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障碍或边缘性问题。
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有很多话要说。
一、 对孩子要有关心
说到“关心”,我相信马上会有很多家长站出来严厉反驳。生活上,住的是豪华公寓式的房子;穿的从上到下都不便宜;其他,他要什么给什么。学习上,学习用品样样齐全,样样高档;教辅材料,课外读物,什么磁带、光碟、学习机一大堆;到了周末花了大把的钱帮着参加这样那样的兴趣小组、才艺培训班。但是,我还是要说:“是的,你不够关心孩子。”很多家长都认为给孩子提供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关心。于是,一天到晚的工作,拼命赚钱,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孩子有开心的事想与人分享,有难过的事想找人倾诉,有难过的事想与人分担。而这个“人”,最好的人选,相信没有比孩子的家长更合适的了。家长是孩子的亲人,家长是孩子最亲密、最信赖的人。请问各位繁忙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多少。
真正的关心,除了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保证孩子衣食住行、身体健康以外,还要注意关心孩子思想、情绪的动向,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指导。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别人的关心,对孩子来说是不一样的,父母的关心在孩子身上反映十分强烈,效果十分明显,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表达着父母的期望和精神寄托。孩子很容易就能领会这份情谊,并成为其不断上进的精神动力。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哪怕只是对孩子生活或者学习或者健康一方面的不关心,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让孩子在初生的几年中享受最普通的母爱的母亲,一个很少能见到自己孩子的母亲,是不能成其为孩子的母亲的,她必然会对孩子很冷漠,没有爱,没有丝毫的关怀,完全像对别人的孩子一样。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以后对家庭是没有眷恋的,他们在自己创立起来的家庭里也永远不会感到一点家庭味,因为他们太习惯于孤独的生活了。”
二、对孩子要有信心
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寄托希望的唯一对象。自然家人对这“独苗”特别宠爱,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是照顾得过了头。不论什么事都一包到底,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总是说:你还小,干不了这;你还小,干不了那。
一年级的小朋友吃饭还要家长一口一口地喂;学习用品要家长来准备,整理。做事之前各方各面都为孩子考虑周全,事后有什么问题就把孩子保护起来,一律承担,不让孩子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造成了现在许多孩子以来思想太重,对自身能力不肯定。在班上有几个小朋友,头脑很聪明,可却不爱动脑思考,总是等着别人的答案;还有几个小朋友,在做习题时总是爱看周围小朋友的,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或者已经做好了,可就是不肯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你还小,干不了这;你还小,干不了那。”习惯了有人帮他们想好一切,做好一切。他们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没有信心。孩子最初的信心是天生的吗?不,是家长给的。所以,我要对家长说: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你不行”。
三、对孩子要有耐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某样新事物或新技能时,总是不能得心应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作为教育者当然也包括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拼音学习的这一阶段,有位家长与我反映:“我们家某某,这么简单的东西教了他十几遍都不会的,怎么办呢?是不是他脑子笨啊?”面对心急的家长,我要说:“别急,这些知识孩子都会学会的。你们要对孩子有耐心。”
每个人接受一样新事物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每个新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很难的。家长通常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认知标准在衡量孩子的认知能力。家长应该认识清楚你所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孩,他看世界的时间比你少了二十几年。相信每位家长都有教呀呀学语的孩子学说话的经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于已经会说话的人来说是多么简单的几个词语,张口就来,可家长们是否还记得用了多长时间才让孩子叫出第一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呢,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每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就像对家长的第一声称呼一样,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难题,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才能熟练掌握。
另外,小孩子的兴趣持久性较差,不稳定,容易变化,而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他们一阵子热衷于这件事情,一阵子又热衷于那件事情。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给予理解,耐心地做适时适当的引导,而不要以强制的方式逼孩子继续。一味的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压制、强迫,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不要说“十几遍”,就是几百遍也不见得会有多大的收益,更是严重打击了孩子原有的那点可贵的兴趣。
事“欲速则不达”,耐心地教导,铁杵终有一天也能磨成针。
四、教育孩子要讲理智
所谓理智,就是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能克制自己无益的激情和冲动。一般人在有理智的时候,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出现问题能清晰、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能得到妥善地解决。相反,人在缺乏理智的时候,头脑不清醒,情绪激动,有什么问题无法做出清晰、准确地分析判断,凭着满腔的激情和一时的冲动去处理问题。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把小问题弄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新问题。在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缺乏理智的现象。这是因为家长和子女的关系较为特殊,子女是家长的未来和希望。于是就有家长娇惯、溺爱孩子;也有家长粗暴、苛责孩子。
孩子有进步,表现好,家长情绪高涨,过分高兴,无限制地夸耀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如此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孩子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努力了;有的孩子产生了表现好是为了达到平时不可能得以满足的要求,表现好了爸爸、妈妈就要满足自己的要求的错误思想。
孩子学习不好了或者犯了错误,家长一时冲动,以为“爱之深责之切”,给予孩子粗暴地批评,野蛮地惩罚。然而他们的“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不论是过度宠爱的教育方式,还是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都是一种缺乏理智的教育,都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特别是身心健康和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我要对家长说“教育孩子要有理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教育好孩子,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家长都是任重而道远的,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家长要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多浏览一些研究有关儿童心理、认知规律的文章,掌握较科学的教育理念;多看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借鉴经验;多阅读一些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引以为戒。